第1页共37页一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册教案第二学期(2019年春季)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二、教材分析:新版一年级传统文化,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为主,内容涉及好学、洁己、守正、惜时、孝敬、尊长、友爱、泛爱众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3、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物放原处、穿着整洁大方、举止优雅(守正)、惜时等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及部分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有很多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分配:本册教材为全年使用,每周一课。第2页共37页5——8单元(孝敬、尊长、友爱、泛爱众)第一周:第17课父母呼,应勿缓第二周:第18课出必告,反必面第三周:第19课德有伤,贻亲羞第四周:第20课父有过,谏使更第五周:第21课长者先,幼者后第六周:第22课对尊长,勿见能第七周:第23课长者立,幼勿做第八周:第24课问起对,视勿移第九周:期中考试第十周:第25课兄道友,弟道恭第十一周:第26课求其友声第十二周:第27课结交在相知第十三周:第28课投桃报李第十四周:第29课凡是人,皆须爱第十五周:第30课道人善,即是善第十六周:第31课及不欲,即速己第十七周:第32课能亲仁,无限好第十八至十九周:复习考试17课《父母呼行勿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本课内容。教学难点:识记并运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弟子规》导入:父母呼行勿缓二、读文明意1、小组PK:朗读课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小组PK:精释文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总结:父母呼应勿缓:____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第3页共37页父母命行勿懒:______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三、拓展延伸:实话实说:结合自己说一说你在家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呼唤和交代的是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总结:父母教须敬听:____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责、须顺承:_____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链接孝行:视频:扼虎救亲四、美德分享:你还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五、畅所欲言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六、合作探究:v孝敬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学习心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七、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制定孝敬父母长辈的小计划第二周:第18课出必告,反必面背景分析:现在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娇生惯养了,想干嘛就干嘛,好像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似的。稍微有点不称心就会离家出走,让家里人担心。所以一定要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的原因,认识到应该和父母成为最好的朋友,让父母成为自己最好的倾诉对象,并产生与之沟通交流、解决矛盾的良好愿望,学会解决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感受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美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做到不要让父母担心。课前准备:1、学情调查,发放调查表,测试表。2、制作课件。教学活动:一、热身游戏播放《爸爸、妈妈,我爱您》亲子操,学生老师动起来!二、听故事学知识第4页共37页1、吴太祖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曹操曾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说孙权孝顺,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对吴国太可谓是言听计从,出门或是返回都会请安问候,丝毫不敢怠慢。深蓝智慧: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巧妙解释了弟子规中“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意思是指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孙权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今社会,我们为了求学或生存,不可能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但我们的心不能离开父母,要时刻惦念着父母,常常和父母保持联系,以免父母为我们牵肠挂肚。2、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总结: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应怎么做?(大胆发言)四、小结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如果你的一次外出不给他们打招呼,而长时间又没有回来,你知道父母多么担心吗?孩子们,今后一定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第三周:第19课德有伤,贻亲羞德有伤贻亲羞——做一个德行完美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经句的含义,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亲人。第5页共37页2、教育学生品德要从小事培养起来。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品德的重要性;明白品德不只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亲人。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际落实常理。教学过程:课前小故事——《连累母亲的董卓》一、故事引路,引出经句1.听了故事《连累母亲的董卓》,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对董卓说什么吗?2.在古代有所谓「诛九族」的制度,一个人如果犯了大错,所有的亲族都会连累被杀害,现在虽然没有了,但如果我们的品德不好,仍然会影响亲人。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课件出示: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伤”“羞”,父母为什么会蒙羞?小结:父母养育我们是非常辛苦的,担心身体的健康,更担忧品德上有缺失。一个有孝心的人绝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二、故事感化,明理导行1.播放动画短片《负荆请罪》(一)思考:廉颇和蔺相如谁的德行好?追问:(1)蔺相如处处躲着廉颇,是因为害怕廉颇吗?(2)廉颇的品德有缺失吗,哪些行为是让亲人蒙羞的?2.播放动画短片《负荆请罪》(二)廉颇的德行不好,使亲人蒙羞,你建议他应该怎么做呢?3.建立正确的态度。我们要谨记廉颇的教训,不要让自己的品德使家人蒙羞,课件出示:德有伤贻亲羞——争做一个德行完美的人。4.下面请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使父母、亲人蒙羞的呢?(2)举例说一说自己今后会怎么做?5.小组展示汇报。三、辨析巩固下面的行为对吗?任选一题做出判断,再说明理由。(1)三、四名同学在食堂吃午餐时大声讲话,把吃剩的骨头随地一扔。(2)小强和同学放学回家,路过水果摊时顺手拿了2个苹果。(3)小亮踢球时,不小心把王奶奶家的玻璃打破了,他连忙向王奶奶承认错误,并且赔礼道歉。()(4)老师布置作业,小明回到家不做,跟父母说没有作业;第二天老师问他为什么没交,小明就说因为昨晚发高烧了。四、延伸深化1.谈话:有一些同学违反了学校的纪律,校长让各班的老师去领,可很多老师都不愿去领回这些同学,你知道为什么吗?点拨:当我们的道德有损伤,不但使让父母蒙羞,还使班级蒙羞,老师蒙羞;如果出了学第6页共37页校,还会让学校蒙羞。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旅游。老师收集了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的照片,课件出示图片:问:你想对这些游客说什么?正是由于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曾经发生过外国的著名景点拒绝接待中国人,还有许多地方都有提示中国人的警示牌。课件出示警示牌:师:不言而喻,这些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取其辱,没有好的习惯,德行,牵连全家,别人会说这样的人“没有家教”,骂父母,骂祖先,以至丢中国人的脸,让全体中国人蒙羞!五、全课总结当然,这些让我们国家蒙羞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为了不让父母、老师、祖先、祖国蒙羞,我们要远离坏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养成好习惯,做一个——德行完美的人。第四周:第20课亲有过,谏使更一、教学目标:1.喜欢传统文化,有主动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愿望。2.借助注释、“点睛”和“广闻博识”等理解“经典诵读”的大体意思,并尝试积累、背诵。3.了解“晓事明理”故事中的人物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道理。4.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及部分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有很多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三、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有没有犯错的时候?犯错不怕。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过能改、归于无。那么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的父母、老师有没有犯错的时候呢?也有。我们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毕竟不是圣贤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有决心改正,有过错能改正也是非常大的一件善事。第7页共37页当父母亲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对待呢?我们忍不忍心让父母犯过而受人耻笑?不忍心。我们更希望父母能成圣成贤,所以父母亲有了过错,一定要想办法劝谏改过。《弟子规》告诉我们要“亲有过,谏使更。”二、经典诵读1.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范读、领读;生自由、范读并领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分组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也可以利用视频)2.了解①根据注释和点睛,生谈古文的大体意思。释意“亲”指父母亲人,延伸开来也指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过”过失、过错。“谏”劝谏。“更”改正。当父母亲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进行劝谏,使其改正过来,这是为人子的本分。在劝谏的时候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