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科发社〔2008〕271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经贸委(贸易局、经贸局)、卫生局、环境保护局、海洋与渔业局、地震局、气象局、科学技术协会、各有关单位:现将《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地震局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二○○八年十一月十日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按照《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部署,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以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海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为重点,围绕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学普及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攻克一批共性与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把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内领先水平,减轻资源与环境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提高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水平,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今后五年,努力实现“健全两个体系”、“提升六个能力”、“争创十个领先”,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浙江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健全两个体系:健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与科学技术普及体系。提升六个能力:提升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医药卫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公共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争创十个领先:至2012年,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与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集成技术、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恶性肿瘤药物筛选和开发技术、台风监测及预警预报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及装备、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及装备、动漫技术、数字卫生技术等10个方面,整体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三、主要任务根据总体要求与目标,到2012年,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创新,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1.实施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水资源节约、重点产业废水减排、污水处理与区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废水回用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废水减排与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攻克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100项以上,申请专利100项以上,建设50个以上水资源节约、废水减排与中水回用、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工程,形成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体系,不断提高水污染防治新技术对本省的氮磷污染减排与COD污染减排指标的贡献率。2.加强废气减排和废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保护大气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着重在燃料燃烧废气净化、生产工艺有毒有害有臭废气净化、饮食业油烟净化、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除尘设备研制等方面,突破50项以上废气排放消减和污染物处理关键共性技术,建设20个以上技术示范工程,为我省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总体空气环境质量好于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提供技术支撑。3.实施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研究,加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处理技术创新。以城镇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污水处理污泥、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的处置为重点,突破50项以上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获得20项以上发明专利,建设20个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示范工程,形成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技术创新体系,从技术上保障我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4.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区域与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创新。以农田面源污染物控制与减排、现代效益农业清洁生产、农村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研究开发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设10个以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集成技术示范工程。5.研究不同产业特点的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加强探索适应浙江实际的产业生态链组织技术模式,推进节约型、循环型经济发展。着重面向化工、医药、制革、电镀、印染、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开发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效率,争取突破20项企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建设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工程10个。开发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争取突破10项以上关键技术,建设生态链技术示范工程5个。6.实施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开展区域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公众健康、城镇综合协调发展等研究,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建成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全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区,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二)加强疾病防治与新药创制技术创新,提高人口健康水平。1.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创新。开展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肿瘤发生发展标志物鉴定、心脑血管功能监测与早期干预技术、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干预、器官移植外科及围手术期管理、危急重病抢救、致盲性疾病和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等方面研究,解决20项关键技术,获得20项以上专利。建成国家级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使我省常见多发肿瘤早期诊断率提高2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下降5%以上,危急重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降低10%以上,眼病致盲率下降20%以上,人群健康水平居全国前列。2.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诊治技术创新,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着重开展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高发和新发突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突破10项重大传染病预警、快速诊断和控制关键技术,使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5%以上。建立我省居民主要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价技术平台。3.加强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技术创新,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重点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诊治、辅助生殖技术的生殖遗传安全性评估、重大妇科疾病防治、新生儿感染、遗传疾病筛查和危重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突破10项以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出生缺陷高效无创早期筛查和诊断技术3项,降低重大出生缺陷率10%以上,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0.3%-0.4%以下;新生儿疾病筛查扩展到30种,全省年筛查率达95%以上;新生儿常见细菌和病毒的诊断准确率提高5%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4.加强农村与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与推广普及,提高农村与社区人口健康水平。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开展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适宜技术中远期效果评估、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推广、远程医学诊疗、健康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研究。筛选推广100项农村与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5项农村与社区卫生、计划生育适宜技术产品;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广至全省所有县级区域。开发新生活方式健康问题的社区预防与管理适宜技术1-3项,建立3-5个技术示范区。5.实施生物制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生物制药与化学药物的技术创新,提高新药创制能力与绿色生产工艺水平。建立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平台,重点解决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技术、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方面的共性技术。开展基因工程白蛋白融合与复性关键技术、新型预防性与治疗性疫苗关键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基因诊断技术、创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与绿色生产工艺等攻关。开发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流感与人感染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生物制品药物。开发用于癌症早期诊断、血含疟原虫检测、代谢病早期诊断等的生物诊断产品。开发靶向抗肿瘤、新型广谱抗菌、高效抗感染等一类化学药。突破药物研发新技术20项以上,创新药物申报比前五年提高10%以上,创新药物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提高10%以上。6.实施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药现代化技术创新,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创建中药创新技术平台,重点开展高效特色中药研发与评价关键共性技术、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栽培关键技术、中药制药装备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攻关。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新品种,并制订质量标准与种植技术规范,使全省中药材良种覆盖率达到50%,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率达到30%,开发中药新药25个并实现产业化10个,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开展优势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创立一批品牌中药饮片和中药保健品。开展数字化、标准化、高效节能的中药制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发中药制药装备新产品20个。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建设,构筑集科研、生产、装备制造、贸易为一体的中药产业链,使我省医药工业中的中药产业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20%。(三)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提高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1.实施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面向气象灾害、台风灾害、洪涝灾害、风暴潮和涌潮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6类重点自然灾害,研究开发60项左右的预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申请专利100项以上,建设40个以上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示范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的科技支撑能力。2.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设备、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开发。针对重点基础设施、重大建筑工程、重点生产设备与重点交通运输等,攻克一批生产安全标准、生产安全监测监控与预警、事故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为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创新。重点研发农、畜、水产品药物残留、化学污染与病毒感染检测技术设备,工业生产食品合格与保质检测技术设备、质量标准与保质生产规范,食物矿物质含量标准与分析检测技术,饮用水保护与安全保障技术及风险评价技术,生物反恐技术及装备等,攻克5项以上关键技术。4.加强科技强警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个体生物特征识别、视频图像检索、智能交通管理、信息与网络安全、情报信息研判等科技强警关键技术,逐步形成装备精良、技术权威、运作规范、机制灵活的警用实验室体系和公安科技创新平台。(四)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1.研究开发生态型绿色港航发展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港口航道快速集疏运、自动化设备、节能减排、安全作业等关键技术,开发港口航道数字化管理和运行维护系统的新技术和装备,研发10项关键技术,推广10项技术成果,建设1-2个生态型港口码头示范工程,建立港航节能减排与敏捷供应链港口物流联动服务系统等示范工程。2.研究开发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重点开发船舶精深设计、船舶制造工艺以及特种船舶制造关键技术,加大对船舶共性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应用,开展海洋探测仪器、深水作业设施、分析监测设备和海上作业辅助设施的研究,进行船舶绿色建造与修理产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发10项关键技术,推广10项技术成果,建立1-2个船舶修造与船舶装备先进技术示范工程。3.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加大优良养殖品种培育、病害快速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的应用规模,推动海洋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应用,加快选择性捕捞装备和现场保鲜技术开发。培育海洋名优增养殖新品种5个,研发水产精深加工制品、生物制品、功能食品与海洋药物20-30种,建立6个现代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