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系统,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一)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1.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一,考求上古声母,也可以利用谐声偏旁,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非”的声母相同。•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篇写作“匍匐”,《礼记·檀弓》写作“扶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这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之一。例如《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中的“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4.读若。读若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从手,分声。读若粉。”从而可以推知“扮”与“粉”的声母相同。•5.声训。声训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例如:“邦,封也。”(《释名·释州国》)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区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1个俟母。下面是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32个声母及其拟音:上古声母拟音表唇音:帮[p]滂[p‘]並[b]明[m]舌头音:端[t]透[t‘]定[d]喻[]泥[n]来[l]舌上音:章[]昌[]船[]书[ɕ]禅[ʑ]日[]齿头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正齿音:庄[]初[‘]崇[ʤ]生[ʃ]俟[]牙音:见[k]溪[k‘]群[g]疑[ŋ]喉音:影[o]晓[x]匣[ɣ]俟(二)上古声母的研究结论古无轻唇•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古无舌上•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等等,上述冲、直、追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古音无“知彻澄”三纽,后世读“知彻澄”三纽的那些字,上古读“端透定”三纽之音。钱氏还认为古音“知”纽“照”纽不分,“知”纽上古读“端”纽,“照”纽上古亦读“端”纽。只是他还不知道“照”纽有二等三等的不同,上古同“知”纽不分,也读为“端”纽的都是“照”纽三等字。娘日归泥•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考明古音没有“娘、日”二纽,后世读“娘、日”二纽的那些字,上古都读“泥”纽。这就是“娘日归泥”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字(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仍称“喻”母)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yuan4)’(属喻三母)如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瑷’。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属喻四母)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荼,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根据钱大听、陈澧、邹汉勋、章太炎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他自己从各方面的验证,提出古声十九纽的说法。这是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声母系统的学说。他提出“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照二组,即庄组)声母与舌尖前塞擦音(精组)声母同类;舌面前塞擦音(照三,即章组)声母与舌尖中塞音(端组)声母同类。•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床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考证古声纽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古籍中的异文、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以及声训、假借、读若、直音、重文、反切等现象。•黄侃又利用了“连字”、“对字”等材料。关于复辅音问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母,英国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陆志韦、严学宭等。但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汉语里有几个复辅音声母是完全可能的。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