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反映在经济领域,则体现为,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一)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二)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总结为“十三个坚持”,其中之一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13项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是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制度优势,也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从所有制到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位一体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年来,我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既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又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第一部分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看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第二部分从经济治理的“中国道路”看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第三部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部分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看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一、单一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形成与调整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在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和“节制资本”原则的指导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的混合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经济体制不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而是某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一五计划”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和实践。对金融、贸易、市场等进行管制,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单一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形成与调整2.对计划与市场调节关系的理论探索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与市场、商品与价值问题讨论的第一次高潮,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后的1956—1957年。一是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计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二是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经济核算调节生产的,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主要工具。三是陈云提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利用市场调节的思想。引入对市场调节的思考,为后续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伏笔。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对计划与市场调节关系的实践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僵化,缺乏竞争的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非公有制经济基本退场。“文化大革命”经济政策更加“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大规模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要转向现代化建设。经济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党的十二大确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发表,一扫改革和思想领域的“沉闷”和“停滞”,引发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浪潮”,从而使中国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一是进行所有制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开始与党政机关有所区别。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三是实施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财税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三、深化所有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将改革推向纵深1.确定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另一方面,“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深化所有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将改革推向纵深2.在体制机制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一是深化所有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项财政权利。进一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一方面,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委、银保监合并、多层次证券市场等);另一方面,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五是深化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增强改革的综合配套性。第二部分从经济治理的“中国道路”看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在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走出经济治理的“中国道路”,形成了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一、治理成效——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飞跃1952年—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治理成效——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二)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一、治理成效——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三)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3.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分别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扶贫脱贫、生态环保事业全面发展。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森林覆盖率从1976年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一、治理成效——从经济发展视角看(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转为现代工业国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从1952年的50.5:20.8:28.7变化为2018年的7.2:40.7:52.2。信息化深入发展,居民网上购物、手机支付、网约车、坐高速列车成为常态。1949年—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0.6%提升至59.6%。一、治理成效——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五)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用凸显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首位;中国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活动;中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二、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一)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转变,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从来没有脱离过党的领导。70年来,中国共产党善于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生动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守了人民立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引领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道义、实践、时代制高点,科学回答“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三)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转变为“决定性”,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五)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决捍卫“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逐渐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对民营企业控制论”等奇谈怪论进行了批驳,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中国之治——从经济治理视角看(六)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把收入差距调节到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努力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分工协作、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防止平均主义;另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