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学校教学行为。良好的教育转化环境是条件,转变教育观念是先导,用爱贯穿教育始终是保证,加强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是关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重要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预期效果。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困生在教师眼里总是缺点多而优点少。学困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除这些学生本身存在一定差距之外,还由于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如衡量学生的发展,只看分数;衡量学生聪明,只看反应速度的快慢……教师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学困生,往往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见他们的闪光点,更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潜在因素。于是对他们关心不够,爱护欠佳,教育手段生硬。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对学困生的看法,换一种思维方式,把他们不可忍受的缺点换一种角度去看,就会变成一种积极的品质,对他们产生很多的期望,有利于积极主动参与学困生的转化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优点和不同的学习风格,这样有利于教师对他们采取科学的教育措施,运用其优势去克服其自身不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同时,教师要有更多的自我批评精神,检查自己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是否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有无违背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否足够重视了“学因生: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影响……通过查原因、找不足,减少推诿、扯皮,重新认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观点。使教师从低迷的教育状态中摆脱出来,进而进入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育实践中去。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育对学生的爱。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用热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没有歧视他们,感受到学习生活中所走和每一步都倾注着教师的心血汗水和温暖关怀,从而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心理品质,说明存在差距的原因,通过正确的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持之以恒的精神细琢,通过这样来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困生由于饱受失败的苦楚,绝大多数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困生的心理和学习书本的规律,针对学习个体的差异,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认真处理教材,提高上课和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把学困生的身心吸引到教学上来;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分层教学、分别指导,逐步提高的办法。在教学中简单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使他们回答流畅准确;简单的内容由学困生掌握;简单的题目让学困生做。作业、考试力求做基础的,量不多,并给足时间,全批全改,对出现的错误应举一反三地讲清、讲透,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巩固率。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首先必须向他们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摒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其次,应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做好预习、如何上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的方法。再则,采取优等生与学困生结对子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优等生就成了他们的“小老师”,成为教师的“助教”,让他们学习有了榜样和方向,学习也有人经常督促,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式也更贴近学困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5.重视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转化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是孩子的确良第一任且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无法替代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在我的一生中至少经过了几十位老师,其中有的对我影响很大,有的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母亲。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法,提高家教水平,懂得如何关心、帮助、鼓励他们;如何培养他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校、家庭双管俱下的教育,形成转化教育的网络体系,有助于学困生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成长。学困生的转化是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在教学中关注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