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的特征曾耀农龚举善影视是世界唯一知道准确诞生日期的艺术。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举行电影公映活动,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喝奶》、《拆墙》等片,观众惊慕不已。此后,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声道到多声道,由小银幕到宽银幕、环形银幕、球形银幕,由平面到立体、全息、香味、动感,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辉煌。列宁在会见卢那察尔斯基时甚至断言:“您在我们当中是以艺术的保护人著称的,那么你应该牢牢记住,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1]到了本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电视以电影姊妹艺术的姿态出现。1907年,俄国的罗森完成第一部电子映像机。1925年,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的实验室里作尝试性电视表演,并于次年1月在伦敦正式举行电视公映,取得成功。1928年,他又成功地在640公里之间传送电视信号,接着通过汽船进行远距离短波电视传送。1929年,伦敦正式开通“实验性”电视台。1936年,英国设立正规电视台,每天播放2小时节目。由此,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由黑白到彩色,由低清晰度到高清晰度,并开始与电脑结合,实现多功能、自动化和网络化。因为电视比电影更为方便、快捷,因此对电影构成一定的冲击。随着电视的发展及电影的快速调适,目前二者趋于“合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开通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有人称电影为“盛宴”、“盛装”,电视是“快餐”“素衣”,但二者间业已存在的若干本质相似点(如活动画面、可择性拍摄角度、景次变换、蒙太奇等),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将二者合称为影视艺术,并视之为一个艺术门类予以整体考察,探索其共有的特征。那么,影视艺术有那些基本特征呢?概括起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综合性、视象性、似真性、组接性。一、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显著特征,这里作重点探讨。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再现与表现的综合再现与表现的综合,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社会生活与作家创造相统一的普遍原理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但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能动、审美的反映,其中渗透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趣味、个体气质等。因此,“影视艺术能够具有在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的美学本性。”[2]失去生活基础的影视艺术等于无源之水,抽干了主体情思的影视作品则无异于无花之本。任何影视作品,即使是浪漫主义作品、志怪作品、科幻作品,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隐晦抑或变形反映,所以,没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影视是无法挽留观众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认真总结艺术创作经验后说:“美(作者单位: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410012)摘要:影视是世界唯一知道准确诞生日期的艺术。随着电视的发展及电影的快速调适,目前二者趋于“合势”。二者间业已存在的若干本质相似点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将二者合称为影视艺术,并视之为一个艺术门类予以整体考察,探索其共有的特征。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综合性、视象性、似真性、组接性。关键词:电影电视影视艺术特征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3]在他看来,首先,生活是美的,美在生活中;其次,美的生活有两种情态,一是理想化的“应当如此的生活”,二是现实生活本身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反映到作品中意即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为什么说“美是生活”呢?因为生活是真实的、现实的、有生命力的。王蒙说得好:“我想一切新的观念、新的范畴、新的名词、新的学派也好,凡是在一个地方流行起来的,都有它生活的依据。即使是错误的东西也是一样,也有它生活的依据。只有把一种观念、思想、手法、名词与活生生的生活联系,才有生命力。”[4]同时,任何艺术都不可能照搬生活。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追求“向内转”的表现派不用说了,就连竭力标榜“零度情感”、“中止判断”的新写实小说,实际上还是在力图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表现自己的社会观念、审美态度和艺术情趣。而独具慧眼的导演们也敏锐地从中捕捉到丰富乃至于深沉的美学内涵,连续拍摄出《香魂女》、《红粉》、《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堪称优秀的影片。法国“新浪潮”之后“真实电影”也是具有倾向性的,再现中有表现。60~70年代兴起、流行,80年代还在向多元纵深发展的“新好莱坞派”更是明确强调要表现个人经验和青年一代的愿望、要求。因此,影视艺术首先是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的互渗,是物象与意象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综合。2.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影视艺术是视觉艺术,以线、形、量、色彩、光线、方向、空间、明暗、质感等来造型。影视艺术又是听觉艺术,大体有三种:一是先期录音,二是后期配音,三是同期录音。常用的方式是后期配音混录。混录过程中,录音师对整个作品的把握及相应的艺术处理是关键,[5]他要通过录音棚里的录音装置,调控每一条声带的音量、音质、音色,根据银屏上播映的剪辑后的样片,将对话、音乐、音响等配备其中,声画对应,即为“双片”。视觉与听觉合一同步,这是影视艺术的独有特征。因此有人说:“影视是迄今为止诸艺术中唯一的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自由地显示四维空间具有四度向量的动态造型艺术。”3.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影视是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或者说是时间中展开的空间艺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是影视艺术综合的又一体现。影视时间由影视本体的实际播映时间、剧情叙述时间及观众观看的心理时间合构而成。实际播映时间取决于胶片总长度及播映的外围条件(如设备条件、播映人员素质、供电状况等)。一般而言,电影一部(集)的播映时间控制在90分钟左右,电视一部(集)的播映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以此为基本限量,允许根据需要作适量伸缩。从影视美学的角度看,只有在规定播映时间区域内的影视活动,才能取得有利于现实时间流的美学价值,获得艺术表现上的被接受性。作为唯一具有物理真实的播映时间因素,也是衡量导演主体和影视本体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高低的一个时间参照。剧情的叙述时间即影视情节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每个镜头及镜头单元所展示的时间区段,经创作主体的艺术安排,形成相应完整的时间延续,其时序、时态具有可变性。剧情可以发生在几小时或数天之内,如《罗马十一时》、《一年中的九天》等,也可以纵越几个时代,如《党同伐异》、《三国演义》等;事件的叙述可按自然时序顺叙,也可倒叙、插叙或过去、现在、未来交错变换。叙述时间多表现为对自然时间的艺术压缩或大跨度省略,但也可根据表现需要运用某些技巧将自然时间予以延伸、拉长或重复。摄影机的升格、降格、定格处理,可取得加速、减速和停顿的时间效果。叙述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不仅影响到影视内容和意境,而且规定影视的节奏和风格,并制约观众的接受效果。观众的心理时间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情绪性、随意性,主要取决于观众的即时精神状态、心理特征、感受能力、参与程序、也受制于银屏运动所激发的观众潜意识等思维活动。因此,心理时间既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时间,也不同于实际放映时间和剧情叙述时间,甚至在时序上也有观众个体的创造性组合,伸缩性很大。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使得影视具有空前的艺术优越性。众多的影视创作者,正是运用时空的彩线,纺织出了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的影视世界。4.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影视是高度工业化、信息化、都市化的艺术结晶,它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先天依赖和亲密依恋,在各艺术种类中是独一无二的。物理学、化学、数学、机械制造等,堪称影视的“助产婆”。照明材料、感光材料、电力、光学、声学、机械等,是影视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与影视艺术相关的科技领域的每一次革新、革命,都带给影视新的飞跃;反过来,影视艺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上述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科技就没有电影电视,这是早已被影视学、尤其是影视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1823年尼埃浦斯拍摄第一张照片《餐桌》时,用了14个小时进行曝光。到了1851年,因为照相技术的进步,爆光时间缩短到几秒钟。1872年~1878年,英国人莫布里齐开始用12架甚至是24架相机连续拍摄奔跑的马及双轮车。随着“轮转摄影枪”的问世,法国生物学家马莱发明了“摄影轮”。柯达纸底软片传到法国后,纪莱又制造出软片式连续摄影机,并在1888年10月第一次以每秒20张的速度拍成感光线带。而雷诺则于同年制造出“光学影戏机”,实现了活动形象与布景的分离、特技摄影、循环运动等。同时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格凿有4组小孔的35毫米近代影片,并借鉴马莱的成果制造出第一台完整的摄影机。1894年,爱迪生又制造成“电影视镜”,可放映50英尺的凿孔影片。到了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正式制作电影作品,并运用了“景深”镜头,剧情也比较生动。如《水浇园丁》,表现一个顽童踩住一个园丁正在浇水的管子,致使断水,待园丁对着管子检查时,顽童松开脚,冲了园丁一脸水。应该说,这种喜剧式短片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很快,摄影师普洛米奥发明了“移动摄影”。此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出现了,电影也日新月异。现在,常规影视技术大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画面的色调、银屏的亮度、声音的质量、高新视频技术等不断改观;非常规、超常规影视得以拓展;电视电影、磁带电影、镭射电影、高清晰度电视、数字信号、光学记录、空间电影等迷人眼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来的影视艺术将继续借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科技东风,翱翔于21世纪明媚的艺术天空,为人类增添无限乐趣。5.艺术与商业的综合影视艺术既是科学技术的催生品,又是商业活动的伴生物和吹鼓手。“电影带着母亲的血污降生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从它还是一只丑小鸭起诚然就是商品。不管你叫它新奇玩艺也罢,光电幻术也罢,它都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娱乐商品。”[6]但影视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艺术商品。这一点,它比其它任何艺术门类都要明显、突出,因为影视一开始就与“投资”“成本”相联系。美国的威廉·保罗说得更清楚:“影片从最早期以来几乎一直就是‘金钱’的同义语。哪怕是和最有才智的导演、编剧或演员们谈起新近的遭到批评或走红一时的影片,谈话迟早就会转到预算费用、票房收入和广告活动上去。”[7]这是事实,除演员的片酬外,其他的费用不是少数。近年动辄竞拍“大片”、“巨片”,斥资少则百万美元,多则上亿美元。这些电影或电视的上座率、收视率往往可观,票房价值令人惊叹。难怪列宁说:“只要管理得法,这个事业会有很大收入”[8]。电影大师卓别林更是精彩地一语破天机:“我搞电影是为了赚钱,但却产生了艺术。”影视艺术一开始便联袂于商业行为,这是电影、电视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商业活动对于艺术的促动。诚然,商人、商业在不少时候会优先考虑其经济效益,因而不同程度地削弱、破坏作品的社会效益和审美教育功能(如暴力、色情),但另一方面,商业又可推动影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因为,要想“赚钱”,就要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就需相应的品位和一定的竞争力。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在电影艺术的芦苇丛中有只蜻晴———商人,昆虫———艺术家在他上面盘旋。”[9]结果是青蛙吃了昆虫,但昆虫之卵又寄生于青蛙腹中,来年又获新生。同理,影视艺术一旦远离商业,它就寸步难行。这也是规律。当然,我们呼唤健康的影视商业行为,尤其希望这种行为能在未来时代带给影视艺术更多、更新、更好的动力因素,使她青春常驻。6、艺术本体内部的综合影视艺术在依傍诸多外围综合的同时,尤其注意借鉴相邻各姊妹艺术中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元素。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其艺术本性。但“它只综合那些与本身特性相适宜、与自己有共同性的方面,并非对其他各门艺术毫无分离地兼收并蓄。倘若电影艺术(任何一门艺术)企图兼并别的艺术,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的特性,最终导致本身的解体而丧失独立的地位。”[10]在其艺术的综合中,旨在求得更高层次的完整性和更加强劲的表现力,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大杂烩。这种综合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吸收诗歌、散文、小说等语言艺术的诗意美、结构美、性格美、抒情美和叙事美,丰富自身的语汇和表现手段;二是向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学习,吸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