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话语叙事话语1、视角与声音;2、视角承担者与构成;3、视角的基本类型;4、视角变异。1、叙述者与真实作者;2、叙述者类型;3、叙述者的违规现象;4、叙述者的功能。1、情节;2、人物;3、环境;4、叙事语法。1、文本类型;2、理想读者;3、叙述阅读;4、符号阅读;5、结构阅读。一、视角二、叙述三、故事四、阅读一、视角1、差异*(1)视角:谁看(谁观察故事)(2)声音:谁说(叙述者的语言)2、差异表现形式*(1)时间差异(2)智力差异(3)文化差异3、视角与声音的关系*(1)视角靠声音表现(2)声音受制于视角(一)视角与声音*(视角与声音差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却认为,谁是叙事文中的观察者(谁看),谁是叙述者(谁讲),是有区别的——谁看与谁讲之间是不能混淆的:(1)视角是研究谁看的,即谁在观察故事;(2)声音是研究谁说的,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也就是说,视角是人物的,声音则是叙述者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看到和想到的东西,视角、声音呈分离状态。*关于叙事声音如福楼拜以来,很多西方作家宣称必须限制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介入,追求所谓纯粹客观呈现,但是即使是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的小说,我们也能从中察觉道德的、思想的或审美的倾向和判断存在。体现在叙事过程中的种种意图、价值以及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我们通常称之为叙事声音。叙事声音的内涵类似于通常说的主题。*例说叙事声音比如《水浒传》第八回到第九回,从高衙内调戏林冲、设计陷害林冲到火烧草料场,前后因果相联,一步步把林冲逼上梁山。通过这种情节因果关系,显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批判了黑暗的政治现实。而高衙内的身份设置,更加强化了这一叙事声音。*例说叙事声音叙事视角、聚焦和语态等方面与叙事声音的关系则相对比较隐蔽。如文本选择谁来说,谁来看(看与被看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这种形式选择当中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如文学叙事、广告、影视作品、商业宣传画册、特写照片或模特形象中,可读出了男性与女性、精英与大众,甚至东方与西方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在分析福楼拜游记时指出了福楼拜叙述视角背后所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东方总是被看……而欧洲人则是看客,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从不介入其中,总是与其保持着距离……东方成了怪异性活生生的戏剧舞台。”*例说叙事声音有时这种视角是隐蔽的存在,往往体现为叙事文学中的一些习惯化用语。在这种用语的修辞特征背后,可以看到一种包含着特定文化、意识形态意味的视角存在。如传统文学中的关于女性身体的习惯性用语:弱柳扶风、软香如玉、三寸金莲,等等。这些常用语背后无疑隐含着一个男性叙述人,用包含着男性欲望的眼光玩赏着女性:“当女性外观被物化为芙蓉、弱柳或软玉、春葱、金莲之美时,其可摘之采之、攀之折之、弃之把玩之的意味隐然可见。”(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第1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因此,叙事文本对说与被说、看与被看关系的调度与转换,往往体现为不同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对话。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改爱情文学的叙述常规,采用了女性叙述人视角,并内聚焦于莎菲女士的内心世界,用女人的眼光、语气观看和叙述男人和身边的世界,对男性文化权力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挑衅。五四以来,农村文学通常聚焦于某个有着新文化背景的人物,用他(她)的视角叙述和观看农民。这些文本中的叙述人通常是居高临下地观看“被看者”。这种叙述视角无疑隐含着精英与大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等级区分。鲁迅对这种不平等关系表示过怀疑。《祝福》中的“我”无力回答祥林嫂问的有没有阴间的问题,“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在祥林嫂的紧盯下,“我”支支吾吾,这时文本事实上是把有文化背景的“我”放置于一种被看的地位。如果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对叙述视角的转换挑衅了男性文化权力,那么《祝福》这一段叙述则对启蒙精英所习惯的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进行了一次颠覆。*视角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式(1)时间差异时间上的差异是绝对的,如《简爱》中,视角是当时的简,而叙述者,则是故事发生若干年后的简。小说第十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详细记载了我的微不足道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我花了差不多十章的篇幅来写我生命中的最初十年。显然,作者叙述的是她往日的经历。再看第三十八章的结局(视角与声音的时间差异):我的故事快讲完了,再说一句关于婚后的经历的话,再瞥一眼这个叙述中最常出现的几个人的命运,我就可以结束了。现在我已经结婚十年了。我知道……这表明,简是在和罗切斯特结婚多年后讲述她的故事的。(2)智力差异(视角与声音)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是从班吉这个白痴的角度(视角)讲述的,当时班吉已30岁,但智力仍停留在3岁阶段,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与印象,而作者中的“声音”是有理智的,是一个正常人在讲述白痴的感觉。(3)文化差异(视角与声音)莫言的《红高梁》中,叙述者用现代的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表达生活在过去的普通人的思维与感觉。如父亲眼中“半凝固半透明的雾气”,父亲想到那“秀丽的骡子”,“子弹的飞行和枪声的飞行,同时被我父亲感知”等等,这些话语的“视角”,是我父亲这个“十四岁多的土匪种”,“声音”却来自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人。正是这种视角与声音的反差,造成了《红高梁》文体风格的特殊。*视角与声音的关系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限制。(1)从视角方面看,作为无声的视角,必须依靠声音(语言)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叙述者的话语,读者才能得知叙述者或人物的观察和感受)。(2)从声音(语言)方面看,声音则受制于视角。(声音则受制于视角)首先,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感觉时,会染上不同的词汇色彩,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在《喧哗与骚动》中,叙述者在传达班吉、昆丁、杰生这三兄弟的感觉时,话语色彩完全不同。“班吉部分”的语言堆积着一些印象、嗅觉,呈现的是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画面;“昆丁部分”则充满思索、议论、感慨,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感觉交织,偶尔还闪出几分哲理;“杰生部分”是一个商人有逻辑的自我表白和辩解。这些叙述,表明人物的视角,为声音(语言)的表达定下了基调。其次,视角还规定了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当视角没有落在某一人的身上,声音就无法表现这一人物的感觉。《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康普生家的唯一的女儿,可说是全书的关键,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密切相关。班吉的脑子里不断触发出凯蒂的印象,昆丁爱凯蒂并因她的失贞而投河自尽,杰生也因她的失贞而失掉了本应得到的职位,由此对她充满仇恨,并迁怒于她的女儿。我们从书中人物的回忆、表白中,逐渐了解了凯蒂的行为,她与一男子私通后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了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把私生女寄养在母亲家里,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但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为中心设一章,因此,我们无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她偷情时的感觉,她被丈夫抛弃后的心境,她对昆丁的死有何想法等等,都是作品中的空白。而这些未被表达的东西,正是声音(语言)受到视角限制的结果。总之,视角与声音之间的互相区别、互相依存和互相限制,构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区别和依存,对造成人物与叙述者的距离,构成叙述的层次和空白,促使语言的含混和丰富等,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视叙事艺术的精妙。1、视角承担者类型*(1)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2)人物:第一人称兼叙述者“我”;第三人称。2、视角构成类型*(1)“感知性”视角(2)“认识性”视角(二)视角承担者与构成*视角承担者类型所谓视角的承担者,即指作品中感知焦点的位置,换句话说,即由谁感知。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莫斯科的大火是由他观察的。*视角构成类型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构成。感知性视角指信息由人物或叙述者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这是最普通的视角形式。这种形式中的人物的所见、所闻,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成份。不过这种感知性视角是有一定局限的,人物若呆在屋子里,就只能看到屋里的东西,要看到街上的景色,须在临街那面墙上开个窗。认知性视角,指人物和叙述者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推测、回忆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看法,它属于知觉活动。认知性视角在现代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我的位置在哪里?”这些揭示人物广袤内心世界的思索,只能由认知性视角来完成(感觉活动、感知性视角是难以描述的)。在叙事文中,感知性视角与认知性视角常常以不易觉察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古人见落叶而悲秋,观蚁穴而叹无常,这种触景生情,实际上就是一种感知与认知的融合。1、非聚焦型即零度聚焦(上帝的眼睛)(1)擅长全景式鸟瞰如《三国演义》(2)对故事作逆时序的预言或回顾如《伊利亚特》*(3)观察点可以随意游动如《红楼梦》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人物视角*(4)可以随意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如《红楼梦》中黛玉、宝玉相互猜疑的叙述视角*(5)观察者可以揭示人物自己不曾意识到的隐秘*(三)视角的基本类型*对故事作预言或回顾如《伊利亚特》的开篇,叙述者就告诉人们,特洛亚人将成为“野狗的美餐”,这是宙斯的旨意;故事中的“人间王”阿加门农与“卓越的”阿喀琉斯之间的冲突,是阿波罗安排的。观察者犹如一位先知,对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了如指掌。*观察点可以随意游动如黛玉初进荣国时,“视角”先是由黛玉承担,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贾母和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的装束和容貌;接着“视角”移入众人,由众人眼中看出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红楼梦》第28页);然后又回到黛玉的“位置”,通过她的“感受”和“观察”,现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神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体会到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以及黛玉在众人心中的地位。*观察点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描写,“叙述者”可以进入两人的内心世界去,对他们的所思所想一目了然,而他们(人物)之间却互相猜疑,不知道对方的真心真意(《红楼梦》第353页):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竟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玉心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观察者可以揭示人物自己不曾意识到的隐秘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见到了表弟查理后情窦初开,但又谦卑地感到自己的相貌配不上他,此时,叙述者以他睿智的眼光看到了欧也妮本人未曾感觉到的自己容貌的高贵:可怜的姑娘太瞧不起自己了;……醉心于这种模型的画家,会发现欧也妮脸上就有一种天生的高贵;连她自己都不曾觉察:安静的额头下面,藏着整个的爱情世界。2、内聚焦型*(1)优势*: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2)局限*:视角限制(3)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三人称非聚焦区别*:前者焦点固定,后者可以自由移动。(三)视角的基本类型*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按照人物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1)凭借人物的感官去看、去听(感知性);(2)只转述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感知性)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认知性);(3)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仅凭接触去猜测其思想感情。(1)内聚焦型的优势: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2)内聚焦型的局限有严格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