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短波和超短波通信系统2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短波信道和超短波信道的特性(一)短波和超短波传播的形式(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1.最高可用频率(MUF)2.传输模式3.多经传播4.衰落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6.静区7.昼夜间信号差别(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4.衰落短波在电离层传播过程中,由于多径传播等原因,使接收端的信号出现叠加(干涉),接收信号的强度出现忽大忽小的随机起伏,称为衰落。多径干涉是引起衰落的主要原因,此外电离层特性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引起衰落。4.衰落衰落有快衰落和慢衰落之分,连续出现持续时间仅几分之一秒的信号起伏称为快衰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衰落(1小时或者更长)称为慢衰落。根据衰落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3种衰落。干涉衰落、吸收衰落、极化衰落。4.衰落(1)干涉衰落若从线路发送端发射恒定幅度的高频信号,由于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端的射线不是一条,而是多条。这些射线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同,传播的距离不同,遭受的衰减不同,所以到达接收端后的幅度也各不相同。再者由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高度均是随机变化的,电波射线轨迹也随之变化,这使得同一信号由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端后信号之间不能保持固定的相位差,使合成的信号振幅随机起伏。这种衰落由到达接收端的若干个信号干涉造成,故称“干涉衰落”。(1)干涉衰落干涉衰落有下列特征。★具有明显的频率选择性即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具有不同的衰落特性,因此也称“选择性衰落。通过试验证明,当两个信号频率差值大于400Hz时,他们的衰落特性相关性就很小了。(1)干涉衰落根据此特点,可以采用频率分集的方法克服这种衰落。(1)干涉衰落★衰落信号的振幅服从瑞利分布在非骚动短波传播期间,也就是不存在电离层暴变的时期,电场强度的快变化主要来源于干涉衰落,少量时刻也可能是由于极化衰落。(1)干涉衰落★衰落信号的振幅服从瑞利分布通过长期的观察,证实了遭受快衰落的电场强度振幅服从瑞利分布。可以证明,在瑞利分布条件下,到达或超过某给定电场强度值的时间百分数T可由下式计算。20.693()100medEETe(1)干涉衰落20.693()100medEETe式中E为给定的电场强度值;Emed为电场强度中值。根据上式,可画出瑞利衰落下接收端电场强度的概率分布曲线。(1)干涉衰落(1)干涉衰落从曲线上可以查到: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中值的时间为整个观察时间的50%。若降低给定值E,如E=0.39Emed,低于中值8.2dB,此时T=90%;若E=0.1Emed,低于中值20dB,此时,T=99.3%。(1)干涉衰落此曲线图在短波线路设计中非常有用,可以用它来计算为提高线路可通率所需要额外增加的功率。例如已经计算出保证50%可通率需要的发射功率为100W,现要求可通率提高至90%,即保证在90%的时间内,线路保持原有的通信质量,发射机应增加多少功率呢?(1)干涉衰落从右图曲线上可以查到,当可通率T=90%时,接收端的电场强度E将跌落到中值Emed的0.39倍,接收功率跌落到中值的0.15倍,所以要达到原有的通信质量,发射机功率应增加1/0.15=6.6倍。即发射功率PT=660W。(1)干涉衰落我们把功率增加的倍数称为“功率余量”,也称“对快衰落的防护度”,通常用分贝表示。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为了保证90%的可通率,留有的功率余量为:90%10lg10lg6.68.2TTmedPdBP(1)干涉衰落同理,若要求可通率达到99.3%,功率余量就应增加到20dB,即要求功率增加100倍,PT=10000W。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短波线路,由于快衰落的存在,可通率受到一定的限制。99.3%10lg20TTmedPdBP(1)干涉衰落并且,单纯靠增加发射功率来提高可通率是极不经济的。近年来,在短波线路上广泛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时频调制技术以及差错控制技术来对抗衰落,使得正常的瑞利衰落信道上传输数据时,用不太大的功率获得线路的高可通率。(1)干涉衰落★干涉衰落是一种快衰落根据大量的测量值表明干涉衰落的速率大约为10~20次/min,衰落深度可达40dB(低于中值),偶尔达80dB。衰落持续时间通常在4~20ms范围内,是一种快衰落,与吸收衰落有明显的差别。持续时间的长短可用于判别是吸收衰落还是干涉衰落。4.衰落(2)吸收衰落产生吸收衰落的原因是D层衰减特性的慢变化,其时间最长可以持续1小时或更长,因此吸收衰落属于慢衰落。由于吸收衰落是电离层吸收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它有年、月、季节和昼夜的变化。吸收衰落有下列特征:(2)吸收衰落接收点信号幅度的变化比较慢,其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包括日变化)。对短波整个频段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不存在频率选择性)。克服吸收衰落,除了正确地选择频率外,在设计短波线路时只能靠留功率余量来补偿电离层吸收的增大。4.衰落(3)极化衰落电波被电离层反射后,其极化已不再和发射天线辐射时的相同。发射到电离层的平面极化射线经电离层反射后,由于地磁场的作用,分为两条椭圆极化射线,经合成形成接收地点的椭圆极化波。椭圆长轴的大小和相位随着传播路径上电子密度的随机变化而不断变化,导致接收信号强度发生变化。(3)极化衰落极化衰落出现的概率远小于干涉衰落。粗略估计,极化衰落仅占全部衰落的10%~15%。极化衰落发生时,接收端的电压值均较未衰落时下降3dB。为了避免这种极化衰落,可以采用几副具有不同极化方式的接收天线,并且通过选择电路接到接收机输入端。选择电路总使接收最强信号的那副天线接到接收机输入端。这种方法称为极化分集。4.衰落综上所述,分集接收是克服信号衰落的有效方法。短波通信系统中,通常利用相距300米的两副天线获取两个衰落近于不相关的信号样本,或者利用两个工作于不同频率(频率相差在400Hz以上)的接收机获取两个衰落互不相关的信号样本,然后按一定规则将两个信号样本相加(合并),合成的信号电平将比较平稳,衰落程度将大为减轻。上述利用两副不同位置的天线进行分集的方法称为二重空间分集,而利用两个不同频率传输的方法称为二重频率分集。增加所利用的天线或频率数目,可使分集重数增加。(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短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多径效应,不仅使接收点的信号振幅发生随机变化,也使信号的相位起伏不定。即使只存在一条射线,也就是单一模式传播的条件下,由于电离层经常性的快速运动以及反射层高度的快速变化,使得传播路径的长度不断变化,信号的相位也会发生变化,使信号的频率结构发生变化,频谱产生畸变。这种频率发生变化,畸变的现象称为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在日出和日落期间呈现出更大的数值,此时很容易影响采用小频移的窄带电报的传输。此外,在发生磁暴时,将产生更大的多普勒频移。在电离层平静的夜间,一般不存在多普勒效应,而在其他时间,多普勒频移大约在1~2Hz的范围内。当发生磁暴时,频移最高可达6Hz。以上给出的2~6Hz的多普勒频移是对于单跳模式传播而言的。若电波按多跳模式传播,则总频移值按下式计算: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fnftot5.相位起伏(多普勒频移)fnftot式中,n为跳数;△f为单跳多普勒频移;△ftot为总频移值。(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6.静区由天波的反射原理可知,入射角越小,反射线达到的地点距发射点越近。当入射角小到一定值时,电波就有可能穿透电离层而无反射。天线发射的同一频率的电波一般不是一条射线,而是一簇波束,在此波束中由于入射角度不同,有的反射的远,有的反射的近,有的穿透电离层而无反射。很显然,电波的最近反射点至发射点之间是没有反射电波的,这种现象称为天波的越距。6.静区在进行短波通信时,天线发射的电波,除有天波传播外,还有地波传播。一般来说,地波最远可达30公里,而天波从电离层第一次反射落地(第一跳)的最短距离约为100公里。可见30~100公里之间的这一区域,地波和天波都覆盖不到,形成了短波通信的寂静区,简称静区,也称为盲区。盲区内的通信大多是比较困难的。车载台均存在通信盲区问题。6.静区静区是长期困扰短波“动中通”的一大难题。解决通信盲区的方法有:一是增大电台的发射功率以延长地波传播距离;二是采用较低的工作频率。由于静区的大小与电波频率、电离层电子密度及发射功率有关。频率越低,电子密度越大,发射功率越大,则静区越小。三是采用高仰角天线,也称高射天线或喷泉天线,以缩短天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仰角是指天线辐射波瓣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仰角越高,电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越短,盲区越少,当仰角接近90度时,盲区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收听收音机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夜间收到的信号多而强,白天收到的信号少而弱。有时还有另一种现象,在白天收到的信号,夜间却消失了。这些现象应如何解释呢?要解释这些现象,还应从电离层的变化说起。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电离层的层数、各层的高度和电子密度在白天和夜间是不同的。在白天,电离层的电子密度较大,而且存在D层。当电波穿过D层时受到的吸收很大,再加上E层和F层的吸收,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很弱,只有少数在有效通信距离内大功率发信机送来的电波较强,故收信机在白天收到的信号弱而少;在夜间,D层消失,而且E层和F层的电子密度减小,这样电波受到的吸收大大减小,反射到地面的电波较强,故收信机在夜间收到的信号多而强。7.昼夜间信号差别很大在夜间,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减小,本来白天由E层反射的电波,夜间则改由F层反射了。F层比E层高,形成的静区就大。本来某收信机白天位于A电波反射后的可收听区,到夜间则位于A电波反射后的静区了。这样,有些在白天可收到的信号,到夜间反而收不到的。这种现象,即使白天和夜间均由F层反射,也会由于F层昼夜间高度不同而发生。克服昼夜间接受差别大的方法可以采用先进的实时选频技术来克服。一、短波信道和超短波信道的特性(一)短波和超短波传播的形式(二)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一、短波信道和超短波信道的特性(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为了提高短波、超短波通信线路的质量,除了系统设计时应适应传播媒介的特点外,还必须采用各种有力的抗干扰措施来消除或减少信道中引入的各种干扰对通信的影响,并保证在接收地点所需要的信噪比。下面在讨论无线电干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介绍短波通信系统抗干扰的主要方法。(三)改进无线传输质量的主要措施1.无线电干扰无线电干扰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接收天线从外部接收的各种噪声,如大气噪声、人为干扰、宇宙噪声等。内部干扰是指接收设备本身产生的噪声。在通信中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外部干扰。1.无线电干扰(1)大气噪声在短波波段,大气噪声主要是天电干扰,具有以下特征。1)天电干扰由大气放电产生。这种放电所产生的高频振荡的频谱很宽,对长波波段的干扰最强,中、短波次之;对超短波、微波的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1)大气噪声2)每一地区受天电干扰的程度视该地区是否接近雷电中心而异。在热带和靠近热带的区域,因雷电较多,天电干扰更严重。3)天电干扰与接收地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波的传播条件有关。在短波波段中,出现干扰电平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的情况。这是由于天电干扰的场强不完全取决于干扰源产生的频谱密度,而且和干扰的传播条件有关。(1)大气噪声4)天电干扰虽然在整个电磁频谱上变化相当大,但是在接收不太宽的通频带内,实际上具有和白噪声一样的频谱。5)天电干扰具有方向性。对于纬度较高的区域,天电干扰由远方传播而来,而且带有方向性。(1)大气噪声6)天电干扰具有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一般来说,天电干扰的强度冬季低于夏季,这是因为夏天有更频繁的大气放电。在一天内,夜间的干扰强于白天,由于天电干扰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的低频段,这正是夜间短波通信适合选用的频段。1.无线电干扰(2)人为噪声人为噪声也称工业干扰,是由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网产生的。特别地,这种干扰的幅度除了和本地噪声源有密切关系外,也取决于供电系统,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为噪声的能量是通过商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