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8环境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指通过管理的方法达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预防,并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行为总体。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人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2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与目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行为调整。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包括消费观、伦理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到整个世界观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将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以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境界。行为的调整是较低层次上的调整,然而却是更具体、更直接的调整。政府行为(如制定政策、法规、规划等)、市场行为(商品生产和交换)、公众行为(日常生活、消费等)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二、环境管理的对象1.政府行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施政的法制化。特别是要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政策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企业行为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清洁生产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出发:第一,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第三,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进行奖励。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出发:第一,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第二,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第三,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3.公众行为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从企业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通过支持公众环保组织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一)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基本特征规范性三、环境管理手段环境标准、行政审批或许可证、环境监测、行政处罚、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手段(二)法律手段法律产生要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法律是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体系,并通过国家机器的保障,强制执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且这种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最基本的手段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构成法律责任(三)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间接调整经济发展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压力经济手段补救经济手段的主要类型明确产权建立市场税收手段收费手段财政手段手段内容明确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水权、矿权明确使用权:许可证、特许权、开发权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可交易的资源配额污染税;原料税和产品税;租金和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者收费;管理费;资源、生态、环境补偿费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环境基金责任制度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保障赔偿;执行保证金发行债券押金制度发行政府和企业债券押金退款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四)宣传教育手段的意义首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方式的选择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和形式参与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行为之中。其次,通过政府的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另一个环境管理的主体)参与环境管理的能力。在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已经十分普遍。战略手段《21世纪议程》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足,许多人不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有必要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其中,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可以向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和伦理意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五)科学技术手段国家建立合理的制度、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与技术水平决策科学水平管理科学水平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环保技术第二节环境立法与环境标准一、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是指调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目的是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调整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同资源环境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二、环境保护法体系由具有不同效力和功能、与资源环境有关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总体(一)按规范的不同效力1、宪法性规范第九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环境法律由全国人大以及人大常委会制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共6章47条。对环境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环境保护单行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民法、刑法、行政法律中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规范:如《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罪”3、环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制定或国务院下属主管部委制定4、地方性环境法规和规章5、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6、环境技术标准(二)按规范的调节功能综合性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标准性技术规范环境程序法(三)环境法律责任1、环境法律责任概念和特点行为人(单位或个人)因违反环境保护法,破坏或污染环境,应承受的体现国家对其行为否定的一种不利后果。违法主体的法人性侵害对象的公共性责任承担的复合性责任追究的客观性2、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行式(1)民事责任排除危害赔偿损失(2)行政责任补救性行政责任:责令排除危害、支付治理费用、责令恢复原状、责令赔偿损失惩罚性行政责任:警告、罚款、责令停产、责令关闭、吊销许可证(3)刑事责任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14种罪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第338条):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后果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后果特别严重,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处置或者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339条)破坏自然资源罪:《刑法》第340条至345条分别规定了破坏水产资源、野生动物、土地、矿产和森林资源的刑事责任第三节环境规划一、环境规划的定义《环境科学大辞典》: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环境规划是对一定的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措施所做的布置和规定。二、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基本原则以环境学和生态学理论为科学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战略依据区域性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三、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及主要内容(一)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规划编制背景规划编制依据工作组织和人员安排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预期的工作成果经费预算(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1、环境调查⑴环境特征调查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⑵生态调查主要有环境自净能力、土地开发利用、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设密度、能耗密度等。首先是选定生态因子,按要求进行生态登记;然后进行生态特征分析,包括自然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生态子系统。⑶污染源调查污染源分布(绘图);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年排污量;按行业计算的工业污染源排污系数;本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及重点污染源。⑷环境质量调查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主要环境要素污染现状及分布生态破坏现状调查。当前主要调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出现的频率及影响范围,土地退化的状况,森林、草原破坏现状等。2、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如下。①污染源评价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排放规律和治理措施等。②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根据污染源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三)环境预测分析1、预测内容(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能源消耗预测、GDP预测等内容。(2)污染源预测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噪声预测、农业污染源预测等(3)环境质量预测根据污染源预测结果,在预测主要污染物增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模型,分别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4)生态环境预测2、预测方法(1)污染源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投入产出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排污系数法(2)环境质量预测高斯模式与水质模型箱式模型比例法(四)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的状况或标准,是特定规划期限内需要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环境目标一般分为总目标、单项目标、环境指标三个层次。总目标是指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或状态。单项目标是依据规划区环境要素和环境特征及不同环境功能所确定的环境目标。环境指标是体现环境目标的具体内容,是环境要素的特征和数量的表述。环境目标的确定方法经验判断法最佳控制水平法(五)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与选择⒈拟定环境规划草案在环境目标及环境预测结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或部门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⒉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在对各种草案进行系统分析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的环境规划草案。规划方案的优化一般可采用线性规划方法),...,,()(21nXXXFZMinMaxmnmnnbXXXgbXXXgbXXXg或或或,,),...,,(...............,,),...,,(,,),...,,(2122121211线性规划模型的一般形式:S.t:Obj:(1)最小排污量经济结构模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规划区总排污量达到最小iniixkMinZ11...............)0(,...,,)(211初始约束经济约束nniiXXXWx线性规划模型:S.t:Obj:式中:xi——第i个部门的规划产值(规划变元)ki——第i个部门的产污系数(2)最小治理量产业布局模型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环境容量,使规划区需治理的污染物数量达到最小)(112jmjijniiQxkMinZ...............)0()(初始约束经济约束ijijXWx线性规划模型:S.t:Obj:式中:xij——第j个区域第i个部门的规划产值ki——第i个部门的产污系数Qj——第j个区域的环境容量(3)最小环境投资污染治理模型通过不同治理方法的优化组合,使规划区总治理费用达到最小knkkxMinU1...............)0(,...,,)(2121初始约束治理量约束nnkkXXXZx线性规划模型:S.t:Obj:式中:xk——第k种方法的治理量(规划变元)ak——第k种方法的治理费用⒊形成环境规划方案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的要求,对优选出的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形成最后的环境规划方案。(六)环境规划方案的审批与实施企业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一、环境管理体系(EMS)——ISO14000(一)ISO14000的产生背景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和西欧开始建立环境管理方式1985年荷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1990年后欧盟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工作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6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1987年

1 / 1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