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及十二经脉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起学习中医药针灸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针法•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灸法•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最主要的灸治原料——艾叶•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针法•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穴位激光照射法。灸法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进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针灸发展•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2010年11月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21世纪,随着针灸医疗的副作用小、消费少等优势被世界各国人民渐渐认知,用针灸治疗或辅助疑难病症也渐显苗头,如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萎缩性胃炎、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舌针治疗脑性瘫痪,帕金森氏症等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十二经络•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阴经•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⑵,上膈属肺。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循臑内⑷行少阴⑸、心主⑹之前,下肘中,循臂内⑺上骨⑻下廉⑼,入寸口⑽,上鱼⑾,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部,出于手踝骨(尺骨小头突起处)中,直行向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到达肘关节内侧(尺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到达肩关节部(肩解),绕行于肩胛,与诸阳经交会于肩上至大椎穴处,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咽)向下穿过膈肌至腹腔属本腑小肠。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合谷1.取穴方法: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2.主治:发热,齿痛,头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3.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足三里1.取穴方法: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2.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便秘,头痛,失眠,眩晕,虚劳羸弱3.操作:直刺1-2寸。涌泉1.取穴方法:位于足底部,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2.主治:发热,心烦,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昏厥,足心热,腰脊痛,小便不利,便秘,3.操作:直刺0.5-1寸迎香1.取穴方法: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2.主治:鼻衄,口眼歪斜,面肿3.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拔罐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壹火罐法火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部分氧气,并借火焰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统称负压),借以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贰水罐法使用时,将火罐放入清水或药液中煮沸3-5分钟,然后用镊子挟出,便出水液,迅速用毛巾擦去罐口沸水,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肤上。叁抽气罐法抽气罐法是用直接抽出罐内空气的方式形成罐内负压的拔罐方法。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随时调节。拔罐法的禁忌症•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2.严重急性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拔罐法的禁忌症•4.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5.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6.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拔罐的注意事项•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甚至晕罐的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法•刮痧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在皮肤相应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对于高血压、中暑、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还可以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力。1.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痧板,刮痧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拇指与另外四个手指自然弯曲,分别放在刮痧板的两侧。2.刮拭方法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方法2.刮拭方法在操作部位涂上油,操作者手持刮痧板,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痧的注意事项•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2.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刮痧的注意事项•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刮痧的注意事项•6.刮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青紫处抹少量驱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里发热等,再在患者胸前两侧第三、四肋间隙处各刮一道即可平静。•7.刮痧后患者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应保持情绪平静。同时,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8.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适者,应即送医院诊治。谢谢欣赏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