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1/8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述)一、哲学是什么(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离不开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四)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五)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缺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缺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缺乏辩证法思想,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朱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2019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2/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存在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自然界物质性(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慧能“仁者心动”)。②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四、规律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征: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五、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微观考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的决定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019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3/8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原因: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②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1.实践(1)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③社会历史性。(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件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微观考点: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认识器官;③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犯错误。5.认识的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原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2019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4/8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①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