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古罗马的建筑全盛时期的罗马(了解区域位置)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至高卢(法国、瑞士大部及德国、比利时的一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广阔地区全盛时期的罗马1、伊特鲁里亚时期(BC.8-BC.2):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罗马共和盛期(BC.2-BC.30年):BC.146年征服希腊,承袭了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3、罗马帝国时期(BC.30-AD.476):BC.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到AD.180年为兴盛时期,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广场、神庙等等。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的崛起继承:统一了地中海沿岸最先进和富饶的地区,尤其是建筑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一些希腊化国家。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新的高涨。创造:帝国时代的罗马是奴隶制度的极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经济发达,技术空前进步,对建筑进行了伟大的创造。1、光辉的券拱技术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遗迹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与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甚至罗马城市的选址、人口规模、格局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分布等也与券拱结构技术密不可分。罗马人虽然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了券拱技术的改造,从而使得建筑的形制、形式和风格得到改变,保证了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总结罗马比希腊更多的创造:将希腊的柱式体系与罗马的券拱体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利用混凝土材料与券拱技术构建起比希腊建筑更加宏大的室内空间;除神庙外,更加注重对其他类型建筑的建设2、柱式的发展与定型古罗马柱式:A、塔司干柱式B、罗马多立克柱式C、罗马爱奥尼克柱式D、罗马科林斯柱式E、混合柱式罗马与希腊柱式的比较(下图)3、券拱体系4、拱券与柱式的结合思考:1、外国古代石建筑券的发展过程及成就2、罗马与希腊柱式比较预告下次课程——第5章古罗马的建筑5、剧场和角斗兽场罗马的剧场,形制是从希腊而来,但早在共和时期,它们大多已不再依山就势券拱技术为建筑和城市布局争得了主动权,剧场的位置摆脱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因此城市的选址也少了一种限制。它的歌坛是半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与其说是为合唱队设计的,倒不如说是元老院议员们的保留席位。与希腊不同,观众们不再是以原野为背景观看,罗马剧场的舞台建筑背景扩大了建筑的面积,从而增加了作用。罗马剧场的座位是弧形散开的,四周是叠加式柱式,它们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低,拱券在立面上开口,形成连续的券洞,有两到三层。各开间重复同样的构图,不做重点处理。同样,剧场有相当细致的声学处理,座位下有作共振作用的铜质空瓮。除了有宏伟的规模和血腥的名声之外,在建筑史上也有特殊的位置。有一点要知道,角斗场的观众座位下面大部分是空的,是角斗士和野兽的住处。这座庞大的石头建筑可以容纳满座时的5万名狂热的观众,是什么保证它不垮塌的呢?答案从外墙就能看出来。它的外墙分四层,每层都被一系列柱子划成许多的单元。下面三层的柱子学名叫3/4柱,是墙的一部分,起装饰作用;最上面一圈柱子的装饰性就更明显了,它们是从墙里稍微突出来了一点的方形装饰,学名叫壁柱。真正承载重量的是每两根柱子之间的拱。整个角斗场就是靠外部、内部的大量的拱解决了承重的问题。大角斗场底层是塔斯干柱,第二层是爱奥尼亚式的,第三层是科林斯式的,最上面是壁柱。给人感觉就是越往下的柱子越稳重,越往上的柱子越轻灵!每一个拱及其两边柱子组成的单元,每个细节都严格遵守柱式,拱的大小是最合适于相应的柱式的。罗马人就这样把柱式和拱、装饰与实用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文艺复兴时,以它为原型的“角斗场母题”被很多建筑师使用过。6、广场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许多城市的布局都在模仿它们的要塞设计,通常由两条笔直的街道在市中心交叉而过。在交叉点附近放置一个一般为柱廊式的广场,广场四周则是成群的重要公共建筑物:巴西利卡和神庙、凯旋门。罗马广场取代了希腊和希腊化时期大会场的地位,成为了城市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广场的演变公共活动性场所——个人纪念性开放——封闭自由布局——轴线对称共和时期:罗曼努姆广场帝国时期: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凯旋门以现存最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ofConstantine,右图)为例,中央是一个大的拱,两侧是两个小拱,请注意三个拱除了大小不同,其它完全一致。而两个小拱的拱顶正好是中央大拱的起拱处。再有就是四根同样的科林斯式柱,既把三个拱分割开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每根柱子从柱础到上面的楣结构仍然完全符合柱式。而拱的上方,为了避免显得太平淡,又有一排可供雕刻铭文的石壁,四根柱子的顶端也正好可以放置雕像。这种aAa结构以后也被文艺复兴时的建筑师经常使用,我们可以称之为“凯旋门母题”。1个券拱:替度斯凯旋门3开间:塞维鲁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纪功柱方尖碑与记功柱的区别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成对放置,立在神庙入口左右,所以最初不是为纪功,而是出于一种宗教的威仪。图拉真广场的纪功柱,圆柱系大理石砌成,高达27米,它的基座是爱奥尼亚柱式,柱头采用多立克柱式。柱顶上还耸立着罗马元首图拉真的青铜像(此像已在16世纪换下,代之以基督教传说君士坦丁凯旋门替度斯凯旋门的圣彼得像)。柱身上环绕着长达200米的饰带浮雕,绕柱共二十三转,全部画面是图拉真率领军队征服达西亚的战争。它的中心思想即是歌颂帝国战功,宣扬武力权威。可以上人。巴西利卡古罗马一种世俗的公共建筑物(议事厅)。通常是一座大型长方形建筑,里面有一开放式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物容量大,结构简单,便于群众聚会,所以后来被天主教会选中,依照传统的巴西利卡修建教堂,形成一种建筑形制。(名词解释)纪功柱方尖碑7、庙宇继承了希腊的宗教和型制,以矩形为主,前柱廊式,建在城中。代表作—罗马万神庙(公元120—124年)穹顶直经43.3米、高43.3米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单一空间、集中构图、圆形平面、几何形状、单纯和谐、开朗庄严、尺度恰当、曲线饱满、含蓄有力、稳定安祥、构图连续、整体感强。万神庙为了这个硕大无比的穹窿,罗马人运用了各种技术:穹窿越接近顶部厚度越小;构成顶部的是坚固但重量轻的混凝土砖(主要成分是火山灰);穹窿顶部开了一个直径8米多的天窗,既减轻穹窿的自重,又解决了照明问题(天窗是庙内唯一的光源);穹窿内部每个神龛后面其实都有一个拱来承担并传递重量;最后,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真拱对支撑墙的外推作用,他们把穹窿下面那一圈支撑墙造得非常厚实,使得外推力不致于破坏它。8、公共浴场罗马城市里,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等等组织建造公共浴场里,形成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帝国时期,浴场成了很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质量迅速提高,终于产生了足以代表当时建筑的最高成就的作品。由于拱券技术成熟,浴场把各种辅助房间都设在地下室中,主要房间的平面布置逐渐趋向对称,并且形成了严谨的空间序列。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都是庞大的建筑群。结构十分出色,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功能完善内部空间组织简洁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其他建筑尼姆城的输水道,跨过戛合河谷,有275m长的一段架在3层叠起来的连续券上,最高处有49m,最大的券跨度达24.5m。建筑理论《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型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成为自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多年建筑学上的基本教材。《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他指出,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并把这个主张贯彻到全书的各个方面去。《建筑十书》的第四个成就是维特鲁威按照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他特别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量度单位。预告下次课程——第6章拜占庭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