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日本灭亡中国的既定政策及其在华的残暴统治,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坚强有力的捍卫者。(三)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树立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明治维新(1868)▲“东方会议”(1927)▲九一八事变(1931)▲华北事变(1935)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确立了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针,逐步形成“北进”的大陆政策和“南进”的海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国策。明治天皇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使日本成了“暴发户”。1901年《辛丑条约》日本从中分得3479.31万两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根据《朴茨茅斯和约》占领了辽东半岛,建立一整套殖民机构。1904年12月6日在中国旅顺港中弹的俄国军舰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了一份秘密奏折,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狂妄野心。伊藤博文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效柳条湖村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突然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9月19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对台湾人民的奴役●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1938年12月19日,汪精卫、周佛海、曾仲鸣、陈璧君、陶希圣等经昆明叛逃至河内,21日陈公博叛逃至河内与汪会合。22日,日本照预订步骤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29日,汪在河内发表“艳电”响应。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宣告“国民政府”成立。11月中旬,日本承认汪伪政权。王克敏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旗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旗1940-1945年的汪伪政权国旗1941—1945年的蒙古自治邦国旗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向井敏明(左)、野田毅(右)潘家峪惨案目的内容方式或手段危害以战养战农业(1)强占耕地(2)低价收购农产品沦陷区大量的工矿资源被掠夺榨取,给沦陷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工矿交通运输(1)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军事管理、委托经营(2)“中日合办”金融(1)抢占银行、掠夺金银、现款(2)开设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军用票(3)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疯狂掠夺劳工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政治目的。日本强迫学生们在饭前祈祷,感谢“皇军的恩赐”幼年军校学生,奴化教育,从小灌输日军侵华时期把日语定为“国语”,强迫中国学生学习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正式决定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中国共产党还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学生到南京请愿与蒋对话民众抗日示威游行李杜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赴前线“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一二九运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时北平学生游行队伍。一二九运动时学生演讲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十七路军同时行动,控制了西安全城,拘捕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要员。当天,张杨联合发出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在于抗日救国,并提出八项主张。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中第一次写上“抗日”字样。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代表在中山陵合影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红军改编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红军改编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正规红军统一改编为三个师,开赴华北战场,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在庐山谈话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叶挺项英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将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为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保盟回民支队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宋庆龄(中)等成立保卫中国同盟马本斋与回民支队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抵达重庆受到热烈欢迎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日军伤亡5万人,国军伤亡25万人。谢晋元将军及其部下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的数十次进攻。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赞为奇迹。忻口会战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是华北战场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历时23天,大小战斗40余次,日军伤亡2万人,牵制了日军沿平汉路南下的作战行动。在忻口会战中牺牲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徐州会战日军占领南京、济南等地后,先后集中24万人的精锐部队,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武汉会战1938年6月,40万日军、120艘舰艇,300架飞机进攻武汉,中国参战部队达130个师,约100万人,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会战,日军死伤20万,中国军队死伤40万。在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中山舰被日机击沉日本对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枣宜会战与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对内: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日本对外: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会战,歼灭日军10万余人。长沙人民庆祝胜利正面战场失败原因①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日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应战。②主观上:指导方针错误,国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并发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指出当前最中心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抗战的方针。1938年春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7天7夜5万多字(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根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日本:强国中国:弱国对比中国不能速胜日本:小国、退步、寡助中国:大国、进步、多助对比中国不会亡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防御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解放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那么,当年这部著作的反响如何?它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有没有触动呢?曾经在李宗仁身边工作过的程思远先生,在他写的《我的回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个情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表示赞成。不久,即发给国民党每个军官一本《论持久战》。傅作义认为,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在《论持久战》中找到了答案,他不仅自己翻阅研究,而且组织部队学习。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1937年11月后,八路军转入华北敌后,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创建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同时新四军挺进长江南北,创建华中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多人,抗击着40万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58.8%)和7.8万伪军(占伪军的100%)。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建立了拥有1亿人口的17块根据地。在1945年时,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75.8万余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69%;抗击伪军95.6万,占伪军总数的95%。这些辉煌的战果,也有力地证明了,在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定性力量。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解放区人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165次,歼灭日伪军1,714,117人(其中日军527,422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伤亡近60万人。(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游击战对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地道战敌

1 / 1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