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德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论品德的形成作者:贺琦孔盛杰黄鲁潮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品德形成过程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品德的形成。第一部分分析品德及其结构;第二部分介绍西方心理学主要理论派别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观点、研究事实及其教育意义;第三部分阐明品德形成与培养的过程与内外条件。关键词:道德;品德;品德形成;品德的培养品德,指的是道德品质,也叫德性或品性,就是品格德行,是一个人有好的行为,道德的体现,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品德认识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关于品德的发展,许多的西方学者都对此有过非成深入的研究,并且有自己的发展理论。例如著名的学者皮亚杰对儿章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于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是从他律到自律慢慢发展,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需要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对惩罚公正性这几个方面来判断。而我的老师也曾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过两个小故事。一个小孩无意中打碎了15个杯子,而另一个小孩则是想要偷吃果酱而打碎了一个杯子。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小孩贪玩把墨水在桌布上滴了一小块,另一个小孩想帮爸爸灌墨水瓶却不小心在桌布上滴了一大块污渍。对于这两个故事,年幼的儿童往往会根据行为造成的后果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的儿童就往往会相反,通过判断行为者的初始意愿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而这种随着年龄变化,判断标准也变化的行为过程就是道德行为法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的发展阶段也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自我中心阶段,指的大概是5-6岁以前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义务意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权威阶段指6-8岁的往往会绝对的顺从权威;9-10岁左右的孩子认识到规则是大家认同的,所以只要大家都同意,那就是可以更改的,所以是可逆性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公正阶段,11-12岁的儿童开始倾向于用公正公道来评判一件事情的对错。皮亚杰的道德认证发展理论对于德育行业也具有极大的启示。龙源期刊网首先,个人品德发展过程是在与人交往和合作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其道德经验进行建构的结果,所以学校中常见的全图单纯依靠激输、说教和说教对和儿童的活动、道德推理作用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其次,道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与儿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经验的获取有关。故应从认知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且,由于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所以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先让他们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的发展成熟,逐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的认识。以及,自我管理、同伴合作多进行团队合作活动有利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减少對权威的依赖,发展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然后,鼓励学生参加道德问题的讨论,倾听他人意见,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思考,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最后,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其惩罚观念也正处于从赎罪性惩罚向报应性惩罚过渡的过程中。故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应注意实施报应性的惩罚。二、品德形成与培养个人的品德的形成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古往今来,教导一个人从小就要注重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意在教导儿子要保守诚实守信的品格,孟母三迁则是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生活环境的再三选择就是为他的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环境。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品德形成虽然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的过程,但不应把“内化”理解成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接受。内化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个人道德经验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上文也曾说到品德结构的组成部分,所以品德的培养也涉及到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多种心理成分。所以品德的培养也该从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例如对于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可以让其遵守现成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后随着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增加,再引导其加深对道德规范和价值的认识。世间万物的形成都需要前提条件,品德的形成也需要条件,他需要一个人有一般认知能力、交往需要和合作经验、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和强化与惩罚。这几个条件对品德的形成也都是缺一不可。龙源期刊网道德的形成与培养也可以细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道德认识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言行一致、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想符合的道德经验、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获得社会反馈来支持。道德感情的形成与培养则需要教育者将学生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作出正确评价;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来提供帮助。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应注意:深化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后果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形成自觉练习的愿望;提供反复练习的情境;运用格言警句督促学生坚持练习;注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借用行为矫正方法,消除不良行为以及创造适中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用自我保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来保证。三、总结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道德认识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品德评判的客观标准;道德行为的执行依赖于道德意志。品德的形成就是品德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品德的培养则取决与各种内外条件,促进儿童、青少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协调发展以及家庭教育,学校老师教导,社会舆论风向的影响。未来社会道德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作者简介:贺琦(1995-),男,江西萍乡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作者:孔盛杰(1998—),男,浙江宁波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第三作者:黄鲁潮(1998—),男,浙江绍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