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1页共13页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地区差异:(1)欧美国家:18世纪中叶出现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2)亚非拉和大洋洲国家:20世纪后半叶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模式①时间:工业革命前②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③原因: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2.过渡模式人口增长从“高高低”模式向“三低”模式过渡,可以分为高增长和增长下降两个阶段。1)高增长阶段的特征是出生率高,但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这个阶段。2)增长下降阶段的特征是生产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发达国家在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进入这个阶段,部分发展中国家目前进入该阶段。3.“三低”模式①分布: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②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③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对人口素质要求高,人们受教育年限较长,婚育年龄较晚,养育子女成本提高,就业竞争激烈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是出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2.大洲: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2页共13页§1.2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阶段时间特点流向新大陆发现前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前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5世纪末、16世纪初—20世纪中叶出现大规模人口跨洲迁移活动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欧洲人流向美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向国外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中期至今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日益增多;迁移流向发生变化从发展中国家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国家;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国内人口迁移时期主要流向清代以前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干部、知识青年等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成为人口迁入区。如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沿海地区。2.政治因素:战争、政治迫害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种族也可影响人口迁移。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5.其他因素:家庭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等。.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3页共13页§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宜的人口数量。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大于或小于)。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会引起人口容量变动。(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合理容量大大提高。但是,如果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下降。(3)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口合理容量就会下降。(4)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使一个地区人口容量降低。4.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4页共13页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2.构成(1)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高大密集,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集中,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2)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超级市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交通便捷,人口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3)住宅区: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形式,开始呈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4)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3.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如北京故宫早期为全国政治中心,现在为文化旅游区。(2)经济原因: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显著;城市中心区一般为经济地租较高的商业区;向外,土地价格逐渐降低,为住宅区和工业区。(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居民区和活动区。(4)行政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1)小城镇:各项功能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2)中等城市:市中心形成工商业混合区,部分人口外迁形成居住区。(3)大城市:由市中心向外依次形成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表达方法: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2)我国城市的划分:按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多少将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3)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5页共13页§2.2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具体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地域的转换过程: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工,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2.20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从发展速度看: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化为1980年前速度较快,80年后开始减慢,已经进入后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变化为1980年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从人数看,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已构成现代城市化主体。(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现象。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4)出现巨大的城市带①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东海岸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中国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②六大城市带共同特征:从地理位置看:位于中纬度和沿海地区;从自然条件看:位于平原,便于农耕、居住和交通联络;从政治经济看:是区域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从空间分布看:大多数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6页共13页(2)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3)城市住宅问题①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②发达国家:表现为中心区出现空房过多,以及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4)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问题。2.解决措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地域文化含义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1)影响城市建筑布局: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距市中心越远,其建筑物高度越低,而欧洲相反。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突出了皇权地位的地位;而西方国家城市布局则是教堂占中心地位。2)影响建筑结构案例: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原因: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3)影响建筑风格案例: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花园、洋房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也明显不同。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7页共13页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影响农业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2)土壤:肥沃程度对农业影响较大。(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距离市场越远,运费越高,尤其是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更需要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①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运输速度大为提高,运费大幅降低;②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蔬菜等农业生产可以远离市场;③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3)政策:是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4)农业生产技术:影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成本,影响产地与市场间的距离。如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土地单产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分类(1)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和初步定住农业。(2)传统农业: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3)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市场园艺业。2.典例(1)原始迁移农业①分布:热带雨林地区。②生产特点:刀耕火种、不断迁移。③对环境的影响:早期:尚未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后期: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问题。(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①分布: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德干高原和西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②作物: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棉花、烟草、亚麻、甜菜等。③生产特点:精耕细作、自给自足。高一年级必修2知识清单第8页共13页④对环境的影响:丘陵山区由于人口密度大耕作强度大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低洼地区由于灌溉不当形成次生盐碱化(土壤盐渍化)。(3)传统稻作农业①分布: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②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③生产特点:单产高、商品率低、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水利工程量大。(3)现代混合农业①分布:欧洲、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P54图)②澳大利亚的小麦绵羊业:生产方式: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优点: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互补,生产效率高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