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摘要】我们发现自然是文明的基础,文明使人类创造了意义世界,但是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任何东西,自然便充当了人类创造文明的质料,人们根据自然的恩赐,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世界,改变世界。从远古时代走来,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时代,人们创造着文化和文明成果,在补偿自身自然本能方面不足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生存和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文明与环境相互影响,不能过度夸大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中国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和西方文明与环境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属于人类文明,因此要从整个人类的文明上去审视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关键词】文明;人类文明;环境一、文明的内涵十七大提出了五个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高,表明人类离开野蛮状态愈远,依赖自然地程度就愈小,控制自然地能力愈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改造自然,征服宇宙,推动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创造了优越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效果,表现为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迄今最进步的政治文明。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精神文明的精神成果,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文明:广义的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是经济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永续发展。五个文明共同构成了文明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全面的文明体系。对于文明的概念,它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不论是就用法的复杂多样而言,还是从含义的驳杂混乱来看,“文明”都可以在“麻烦词排行榜”上居前几位。不仅学术界使用这个词,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提到它。不过,无论就何种含义而言,“文明”在中文世界都是一个“舶来品”,因为当今人们使用的“文明”一词,同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的“文明”(如《周易》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并无语义学的关联。“文明”是“civilization”的汉译“civilization”这个词出现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其产生的语境十分复杂,最初其含义就呈多样的态势。在后世的使用中,这个词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其边界也因不断扩展而显得愈益模糊。于是,“文明”的概念就具备突出的不确定性,使得对文明史的界定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含义多样、用法混乱的词,要就其各式各样的语义做出细致的考辨,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即便是仅做一点粗略的类型学分析,也能看到文明概念在含义上罕见的复杂性。大致说来,学术界使用的“文明”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学科方面的侧重或偏向。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文明概念,把文明理解为人类作为群体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1]。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文明概念,认为人类的行为习惯及其相应的观念经历了改善性的变化,从粗野、肮脏走向文雅、礼貌、卫生[1]。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文明,指的是人类奠基于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术之上的行为方式;有的学者还用文明对文化做类属的划分,也就是以某种文化或族群为中心区分不同的文化复合体,如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犹太文明等[1]。还有一种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文明概念,侧重的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形态,如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陶泥文明、农耕文明,现代文明研究中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当然,还有从意识形态着眼使用的“文明”,诸如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都大体类此。二、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环境可以催生文明,但也可以毁灭文明。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人类文明的衰退。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产生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的,并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得以演进。1.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得益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又称为尼罗河流域文明,是由于尼罗河从西北向西南横穿埃及全境。在历史上,每到夏季,来自尼罗河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总要给下游留下一层肥沃的有机沉淀物,其数量既不堵塞河流与灌渠、影响灌溉和泄洪,又可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所吸收的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作物的需要,从而使这片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众多的人口。肥沃的新农田每年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供给在城市里聚集起来的各种有专门技能的人,从而又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流通。同时,尼罗河平稳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曾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2]2.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以两河流域的文明最为璀璨夺目。两河指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亚州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在这片肥沃的冲积平原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建立了远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2]3.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地区既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又气候条件良好,雨量充沛,适于耕作河流将高原的土壤带到平原上堆积起来,使土地肥沃,河流则使交通十分便利。[2]4.古中国文明的诞生。古中国文明主要指我们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其中,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早的文明发祥地。大约6000年前,在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发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从上述古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兴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文明流域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催生了文明的产生。总之,任何文明都不是在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而是通过与自然的和谐而产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结果。三、环境的破坏使人类文明衰落1.水资源的匮乏是人类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如前所述,水资源与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四大古文明均是在水的滋养下兴起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东北的楼兰古城。楼兰是一个西域古国,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已经存在。据史料记载,古楼兰曾是古西域36国之一,商贾云集,胡杨绿化率高达40%以上,河流清澈。在西汉初期,楼兰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绿洲城邦之国,远道而来的人们路经这里,都要在这里停留、交易、居住,被称为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然而,公元330年后,楼兰古城开始急剧衰落,最后变成了沙漠中的一片废墟。在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牍中,有着不少关于水资源缺乏、用水紧张的文字。[4]滋养沙漠绿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充裕的水源,一旦水资源匮乏,脆弱的环境结构很容易发生灾难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绿洲的缩减和沙漠的扩张,茂盛的胡杨林大片的枯死,庄家因干旱无法播种。昔日丰茂肥美之地抵挡不住流沙的侵袭,然后逐渐变成了荒野。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推断楼兰古城的消失最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源,由于供水不足,繁荣的文明从此黯然失色,最终衰落。2.过度改造生态环境。当人类进入原始农业文明之后,基本上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了一种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前提的。为了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必须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对于自然环境的人工改造,一方面使人类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得到人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及部分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改造的力度超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是致命的。尤其是在那些敏感的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严重的地方,自然生态系统就越脆弱,最终使得建立在这些脆弱环境基础上的文明逐渐消失。3.人口数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玛雅文明,后来玛雅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多于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玛雅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领头军。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其中载造成的。从公元前800年左右起的17个世纪中,有一点就是人口负人口平均每隔408年就翻一番,到公元900年时已达500万人。[5]在人口负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过度开垦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湖泊为淤泥堵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旱季饮水无法保证。最终,一个世界文明消失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四、环境破坏给人类的启示首先,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古代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6]然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应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应认识到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共存共荣关系;最后注重人类平和心态的培养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人类应该审视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康德认为:/在全部被造物中,人所愿欲的和他能够支配的一切东西都只能被用作手段;唯有人,以及与他一起,每一个理性的创造物,才是目的本身。所以,凭借其自由的自律,他就是道德法则的主体。[7]参考文献:[1]明的进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王佩莉译,1998年,第1册.[2]于冰心,王向荣。《浅析古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第9期.[3]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北京:[5]于冰沁,王向荣.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6]刘经纬.《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年,第12期.[7][德]康德:5实践理性批判6,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