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摘要】本文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经验之谈。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信息技术,不符合其学科特点,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难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PBL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它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它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它强调的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下,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中强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教育思路。信息技术是一门日益更新发展的学科,信息技术知识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特别是信息技术科在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会过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自主学习。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更具有优越性。笔者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初步尝试,对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下面把自己的体会汇报给大家:PBL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刚开始时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我校已经适应了填鸭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小组任务的形式提出了要完成的问题。开始时很多学生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无法完成小组任务,在第一节课后我又给了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一节课的时间,指导他们如何自主的学习,效果很好。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同学们都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了。成功之处:在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始终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我充当提出问题引入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的角色。第二、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知识学习,融问题解决、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于一体,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第三、协作学习形式灵活,避免了为协作而协作、协作形式单一、方法僵硬的常规,在堂课的教学中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探究与不定人数的小组讨论结合等多种协作方式。第四、提供了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机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程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多元智能中取得平衡,所有的智能都应该结合到课程中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检索、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效地提供了学生发展言语、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机会。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紧贴生活实际,只有真实的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唤起学习者内心强烈的学习需求,才有利于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其次是把握问题涉入的时机和技巧。问题涉入过早,学习者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基础;问题涉入过迟,教学难免牵强、生硬。再次是针对不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要及时、灵活、适切。由于学习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这无疑加重了教学的难度,对教师的指导过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小结:在以课堂环境下进行的PBL教学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不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以课本为准,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了,而是由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解决,同学们亲身参加到问题的讨论中,自己想办法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和资料,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大胆的想象与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展开了自己的思维。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团结合作,还互相借鉴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出现不同观点,我们不批判谁对谁错,而是互相包容对方,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互相讨论观点的正误。以下是我总结的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PBL教学中学生们能够提高的能力与素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了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提高了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相信PBL教学模式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被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祝智庭.《信息技术基础》.中国地图出版社[2]刘德儒.《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3]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4]张建伟,孙燕青.《能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