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元谋人(七上P2)(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七上P3)(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主要特征:⑴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⑵制造和使用石制工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⑶使用天然火;⑷过群居生活。◆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图片掌握:P3“北京人头部复原图”二、(识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时代房屋结构农业、畜牧业使用工具社会生活方式半坡聚落(七上P7)黄河流域(陕西)新石器半地穴式粟白菜、芥菜狗、猪磨制工具陶器(彩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河姆渡聚落(七上P9)长江流域(浙江)新石器干栏式水稻狗、猪磨制、捆绑工具陶器(黑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掘井◆附:半坡、河姆渡过着定居生活,是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决定的。他们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图片掌握:七上P8“半地穴式房屋图”、P9“鱼纹彩陶盆”;补充:“干栏式房屋图”。三、(识记)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与黄帝(七上P12)——形成华夏族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贡献:炎帝: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还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2、战争:炎帝与黄帝──蚩尤尧舜禹“禅让”(七上P15):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大禹治水(七上P15)——方法: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学习精神: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七上P16):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识记)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上P2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禹传子(启),“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商西周的更迭:夏(禹)→商(汤)→西周(武王)二、(识记)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8)目的:加强对周边的统治原则: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的宗法制进行分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并规定:1、权利: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2、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并保持与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作用:⑴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⑵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春秋五霸(七上P3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七雄(七上P37)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三、(理解)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上P43)历史背景:A、铁器、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七上P41)──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主出现,新兴地主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引发了社会变革。B、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压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主要内容(问答1):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⑵强兵措施:奖励军功。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⑷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作用(问答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为什么?答:因为铁器牛耕在农业上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发展,工作效率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束缚劳动者积极性的旧制度、旧秩序,建立新制度。◆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1、商鞅变法的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为什么?(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承认土地私有。)◆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承认土地私有。)◆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推行县制。)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秦王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为什么?(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由国君任命。)◆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商鞅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是由国君任命的,商鞅无权任命。)◆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答题说明:理由同“7问”一样,是其问题的变式。或另外如下组织语言回答,但意思相同,只是紧扣“影响最大”多加一句话,与其他各国比较。)商鞅变法是各国改革中最为彻底的一次。经过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结束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兼并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为什么?(答题说明:仍然是“7”问的变式。只是题目多加了“商鞅之死”,因此,回答时要多加一部分文字,紧紧围绕“商鞅之死”进行分析作答。)成功了。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虽死,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变法能够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死尤生。◆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答题说明:是“10问”的变式。答题时要紧扣“商鞅之死”进行分析。)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图片掌握:七上P43“商鞅方升、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P45/材料阅读四、(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1、甲骨文(七上P46)──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意义:⑴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与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⑵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2、金文(七上P49)——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称铭文;3、小篆、隶书(七上P71)——秦始皇统一文字先后使用的标准样式。▲图片掌握:七上P46“商朝龟甲卜辞”;P71“秦统一文字表”五、(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上P47)1、青铜工艺概况: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工艺十分精湛。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意义: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⑵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⑶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图片掌握:七上P47“四羊方尊”;P48“司母戊铜方鼎”六、(识记)知道孔子(七上P50)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和贡献:1、思想方面:主要是“仁”和“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教育方面: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图片掌握:七上P50“孔子”七、(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出现原因(七上P51):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2、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3、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4、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诸子百家及思想(七上P52):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进步思想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互助互爱、正义战争儒家孟子(孟轲)《孟子》“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按时令捕捞、伐树,资源持续使用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运用自然规律道家庄子(庄周)《庄子》“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作用(七上P52):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想一想: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什么?答:法家。因为它的严厉刑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和强大的中央政权。◆“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用各派观点分析及解决办法。(1)产生原因儒家:品德问题。法家:违纪行为。道家:无意识的。(2)解决办法儒家:主张思想教育。法家:主张严格惩罚。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等他自我觉悟。八、(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上P54)目的:为了排涝防旱。概况: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属于长江水系)主持修建的大型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采用中流分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防洪。结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作用、意义(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于2000年与青城山列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