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全国版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2轮)历史课件:第1编 专题5 中国古代外交26775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专题五中国古代外交知识重组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条件主观条件:政府的对外开明政策。客观条件: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二、中国古代外交的阶段特征1.秦汉至明初的对外开放(1)发达的对外交通:①两汉: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在敦煌西出玉门关(北线)、阳关(南线),经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至疏勒(今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经安息(今伊朗高原)到塞琉西亚(今巴格达),然后抵达大秦(古罗马)。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经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知识重组②唐代:海陆并重。中外交通:东线——陆路到达朝鲜;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西线——陆路沿丝绸之路到达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唐太宗时期被大食所灭)、大食(阿拉伯帝国)、拂菻(东罗马帝国);海路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③明代:海路为主。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知识重组知识重组(2)交往概况:①秦汉:中国国力强盛,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知识重组②隋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海陆并举)发达,在政府鼓励、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知识重组知识重组③宋元: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并征收商税。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元代外贸更胜一筹,市舶司设于各港口,棉纺织技术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和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的旅行更加深了中西方对彼此的了解。④明初:明前期,中国是亚洲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亚洲各国保持着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知识重组2.明清变局——渐趋保守和封闭时期(1)原因:①由于倭寇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清政府在斗争的同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对外来需求不大。③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西交往不便。知识重组(2)表现:明朝中期朝廷“罢市舶”,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沉重打击。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知识重组(3)侵略与反侵略:侵略:①元末明初以来,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②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③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台湾;④明末,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反侵略:①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俞大猷配合;②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③1685、1686年康熙时期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知识重组(4)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明末徐光启等人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重组知识重组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方式1.经济往来,互通有无(秦汉、隋唐、宋元与明清各朝均有此类交往)。2.文化交流,取长补短。(1)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①科学技术,例如四大发明西传。②生产技术,例如汉朝养蚕缫丝、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西传。③思想文化,例如儒学、佛教传入朝鲜日本;明末清初时期儒学、道家思想被介绍到西方。知识重组知识重组(2)世界文化传入中国:①科学技术,唐朝东罗马医术传入;明清之际,传教士将西方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技术介绍给中国。②物种传播,唐朝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明朝,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③宗教文艺,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唐朝多个外来宗教传入,东罗马杂技、邻国乐舞传入;明清时期西方音乐绘画介绍到中国。知识重组四、中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1)民间商人:唐宋元时期的阿拉伯商人不仅推动经贸往来而且还是文化传播使者,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将中国介绍给西方。(2)官方使者: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明朝郑和下西洋。(3)文化使者:①佛教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显,唐朝的玄奘、义净、鉴真;②唐朝外国留学生代表,朝鲜的崔致远,日本的吉备真备。知识重组五、中外国家往来中朝关系:(1)秦汉:三韩(马、辰、弁)遣使见汉武帝、光武帝,人员、经贸、文化往来频繁。(2)隋朝:三征高丽。(3)唐朝:与新罗商贸往来频繁,政治、文化等方面学习唐朝,中华文化色彩浓郁。中日关系:(1)汉朝,①汉武帝:日本30多国“使译通于汉”;②光武帝:赐印绶“汉委奴国王”。(2)唐朝,①互遣使臣;②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③商贸往来:日本出土“开元通宝”;中国出土日本银币。(3)元明,倭寇骚扰中国沿海。知识重组与亚洲其他国家关系:(1)东南亚,有海陆丝绸之路相通;西汉时期,越南象牙、犀牛等物种输入中国,中国牛耕、水利技术传入越南;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联系。(2)南亚,陆海丝绸之路相连;佛教是重要的交流纽带;唐朝往来频繁。(3)西亚,陆海丝绸之路相连;汉时的安息;唐朝时的波斯、大食。与欧非地区关系:丝绸之路相连。(1)欧洲:大秦(甘英、安敦王朝);拂菻(医术、杂技);荷兰、葡萄牙、俄罗斯。(2)非洲:唐朝(非洲黑人陶俑);明朝(非洲东海岸)。知识重组解题点悟外交,是中外双方的交往,要有三个思考角度到位:中方对于外方、外方对于中方、整体交流交往。中方,立足于中国的国力现状与外交追求,认识中国对外的行为与影响;外方,立足于其发展状况和交往目的,认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行为与影响;整体,立足于双方所构成的交流、交汇的整体交往状况。解题点悟分裂时期,各政权的眼光都盯着彼此对立的政权,对外的视野相对狭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力强盛,视野开阔,对外开放,交流频繁。但是,明中期以后出现变局,尤其是成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清朝,对外闭关锁国,而中国也正是在此时日益落后于世界。对外交往是双向的,既要看到中国的走出去,又要看到国外的走进来;交往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使节的往来,也有经济上商品、物种的往来,还有大量的文化交往,此外,还包括对外战争。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中国也兼收并蓄,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解题点悟解题点悟【例1】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解题点悟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公元4世纪时才传入朝鲜,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雕版印刷术是在隋唐时期出现,因此,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不可能看到A、B、C的情况在朝鲜半岛发生。秦汉之际,很多中国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居朝鲜半岛,因此,“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是可能的。答案选D。解题点悟【例2】(2010·成都)法国学者贾克·谢赫耐说:“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海岸和中东一带……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该学者描绘的情况可能是A.汉朝B.唐朝C.南宋D.清朝解题点悟解析:汉朝时,中国船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时,中国船队最远到达波斯湾;清朝时实行闭关政策,海外贸易受到限制。本题用排除法。答案选C。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