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首章釋義張慶祥著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首章只有一○九字,但《中庸》全書共有三十三個章節,大多數的人總覺得這些章節看起來好像都不相關似的,其實這三十三章結構井然,它的每一個章節,都是根據第一個章節中一○九個字的經義所衍生出來的。那麼您也許會問,到底要用什麼精神做為主軸來讀《中庸》,才能貫通所有的章節呢?你有沒有發現,不論讀什麼經,好像總是讀不懂,不是上一句跟下一句不能連貫,就是上一章跟下一章被我們解得好像毫無關係。明明是一部完整的經,卻被我們解得七零八落!那是因為我們在讀每一個章節時,都沒有依據一個共同的主軸來思考它,因此我們常狹隘的讀著上一句,自以為好像讀懂了,但卻無法把這個精神連接到下一句、或下一段,更遑論這一章的經義怎麼連接到下一章呢?「經」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主軸」,不變的「主軸」叫經。像地球的經度一樣,它就是地球的「主軸」所在。因此經典就是在寫一個不變的主軸,只有永遠不變的主軸才叫「經」。之所以稱為經,就是因為其中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存在!那麼看《中庸》三十三章要以什麼為主軸才能貫通全經呢?就是要以這第一章所述說的義理為主軸才能貫得通。不只是《中庸》這本書,其它像《道德經》,它總共有八十一章,要以什麼義理為主軸才能貫通這八十一章呢?也是要以《道德經》的第一章所述說的義理為主軸,才能貫通八十一個章節的。又如《金剛經》,它的第一章只是個開場白,但第二章馬上說明整部《金剛經》的主軸所在了!然後聰明的你可能又會問:「那麼《金剛經》與《道德經》、《中庸》,甚至其它更多經典間,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主軸在維繫著、在貫穿著呢?」這其間當然有一個共同的主軸存在著,若是沒有一個共同的真理為主軸,那麼天下的學問豈不是分崩離析了嗎!而這個天下間千經萬典間的共同主軸又是什麼呢?其實這個共同的主軸早就已經隱藏在每一部經典的第一章或第二章裡面了!聖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在每一部經典一開始的前幾章,便會把這個主軸給說個徹底明白。各教經典都在跟我們宣示幾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貫穿整個宇宙的真理是什麼?而這真理與「人」又有什麼關係?人生的主軸究竟為何?什麼才是生命中最主要的焦點所在?人生的價值為何?要如何才能活在真理之中,得到真理的好處?這些重要的問題,各教聖人們在著書立說時,都會在經典一開始的前幾章,就把它宣示個明明白白!但因為經典的字很短,而隱藏的意義卻很長,所以要瞭解這個經典中所隱藏的真意,還真是個不簡單的課題!因為要解開這些謎底,必須對自己的內在做非常深入的觀照,將經典中的字句拿來與內在的觀照做一個詳細的比對,才有辦法瞭解各宗派經典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來。現在就讓我們藉由《中庸》首章的短短文字,來嘗試尋找這部經典所要述說的真理所在,並且試試看這真理要如何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面,如何貫穿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刻裏面,甚至貫穿在每一個宗派、每一部經典、每個章節、每一句話裏面!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中庸》第一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通常喜歡把這三句話,稱為《中庸》的「三綱領」,意思是說它是整部《中庸》最重要的部分。然而這三句話其實依然只在說明一個主軸,並不是三個。現在我們依序來說明…「天命之謂性」先說什麼是「命」?這個命字是由「人一叩」三個字所組成的,意即它是如此的崇高,如此的萬能,你只能接受,而無法抗拒,因此叫做「命」!就像這生命是老天爺所給的,老天所賦予的,你無法拒絕就已經來到這世上了,好像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大量在主宰著這一切,人們根本無法抗拒,因此我們叫它「命」!例如你的父母是誰,你無法拒絕!你會長成什麼樣子,天底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你,而你卻長成目前這個樣子,你無從選擇。你沒有辦法先跟老天爺先打個商量,說你想生個什麼眼睛,什麼鼻子!沒有辦法的,你一生下來就被註定了,這就是「命」!一切你無法拒絕的,無法離開的,而卻又是你的生命的主軸,這就是命。不只是你的外表是這樣,這個無可拒絕的命,在我們的身內也是一樣,生命是一股能量,它自有一個獨立的規則在蘊化著,每一分,每一秒它都陪伴著你,一剎那你都無法離開這股能量,它是天給的,你無法抗拒的,這個無可抗拒的命裡面,好像有著一個規則在控制著你的一切,那個規則真是奧妙到難以說明,但它確有一個規則存在,聖人就勉強稱那個生命中不變的奇妙規則為「性」!是「性」造就了你,任何人都無法更改,也無法拒絕,那才是你真正的本質,那本質是天給的,子思為了告訴我們這個生命的本源,所以講出「天命之謂性」這句話!不同類的萬物都有不同的本質與規則,而同類的萬物都有相同的本質與規則,那個本質與規則就是萬物的「性」。例如芭樂有芭樂的性,蘋果有蘋果的性,芭樂是絕對長不出蘋果的,因為它們的性,也就是它們的造化規則是不一樣的。而我們人類也有一個天賦的本質與造化規則,那個人類特有的本質與造化規則就是人們的「性」,也就是你我的「性」!試想一個內在的造化規則有什麼善惡可言呢?實際上它不適合以善惡這兩個標準來衡量的,因此如來佛說:「性不善不惡」!但能夠維護自己的本性圓滿無缺的人,其言行給人的感覺總是敦厚善良的,因此孟子根據其外在給人的感覺而說:「乃若其情(看起來的樣子),則可以為善。」也就是說,這兩位聖者所說的性理其實是完全一致的,但未識透這個內涵的眾生,卻因宗派的不同而自生歧見。「率性之謂道」沒有扭曲、非常自然、非常順暢叫做「率」,順著物物的自然叫做「率」。但子思所說的「率性」,跟現在一般年青人所体認到的任性是不同的,率性是順著老天爺給我的那個生命的本質,順著那個天然的造化規則,而不是順著我的慾望去隨波逐流!我的那個本質是天賦的,那個本質在天就稱為「道」,賦予人之後在人身上就稱為「性」。也就是說「性」即是身中的「道」,因此能率性的人,就是得證了一身之道的人了。簡單的說,道在那裡呢,就在你的「性」裡面!對修道有興趣的人常說「求道」、「得道」,道在哪裡呢?原來它早已在自己的性中了!而這性從哪來呢?「天命之謂性」,性是來自於老天的賦予,是天給的,因此叫「天命」!老天爺就是道,老天爺把它最精妙的道,最精妙的造化規則,最精純的無極一股真氣,分一丁點賜給了你,投入了你的身中,成就了你生命中非常精妙,且無可抗拒的本質。天已經把衪最寶貴的東西給了你,而那個東西在你身上叫什麼呢?就是你的「性」!因此真道已經在你身中了,時時率著你身中的天性,就是在接近大道了,就是在修道、得道之中了!天地萬物都是老天爺所生的,都是老爺的一點真氣所長養的,所以天地之間何處沒有道呢?老天爺創了一棵蘋果樹,那蘋果的「性」已經藏在這棵樹裏面了,蘋果樹就是因為率著它的「性」,所以才能造化出蘋果來的。老天爺又生了一棵芭樂樹,那芭樂的「性」也已經在這芭樂樹裏面了,這個芭樂樹也率著它的性,所以才能結出了芭樂的果子來。那麼老天爺造了一個人,人的性已經隱藏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了,人如果能率著我們的性,那將會結出什麼果來呢?那個果就是「佛」!佛是我們的「性」所造化出來的結晶,顯現我們的性,率著我們的性,慢慢就能造化出佛果來的,因此如來佛說:「見性成佛」!意思是說要成就佛果,必要先顯現我們自己本性中的造化規則來,才能造化出佛果的。天下間的萬物都早就走在它們應有的軌道上,也都在率著它們的性,而結出該結的果。只有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會用他們的七情六慾,擾亂他們本性的特質與規則,使得他們本性中的造化路線,偏離了應有的軌道,因此成就不出佛果來。如果我們把人想像成一棵樹,它應該結出來的果是什麼呢?那個果就是「佛」!是金剛法身!也是純陽法身!率我們的性,便可以成佛,便可以煉就我們的金剛身,可以成為聖賢。然而幾乎所有的人,並沒有依照老天爺所設計的造化規則前進,因而偏離了應有的路線。大多數的人不論他多麼聰明,作為多麼的傑出,最後都好像被一個不知名的力量所設定,不斷的讓自己的造化往一條陰魂的方向前進而已!這就像是炮管裡已經裝滿了火藥,炮管仰角幾度?放多重的炮彈?這些條件一旦被設定後,這個炮彈從炮管裡打出去,大概能飛多遠?應該在哪裡落地?這些都已經是定數,都是算得出來的。也就是說,它已經被一個固定的物理規則給限制住了。萬物都像這樣,都有一個性理中的規則來鎖定它,依據該物目前正在執行的性理規則,便可以知道它將去的方向了。我們人的生命也是一樣,自從有了這個生命之後,我們已經具有一個性理與規則了,率著我們那個本性內的規則,就能圓滿我們的生命,也是圓滿了我們的一身之道,而得證我們應有的佛果了。但這過程中若加上了不利的因素,致使本性的造化規則產生了偏差,那麼我們的造化路線將起了變化,我們的成就也將大大的受限。就像一個蘋果樹的種子種下去,它率著自己的性,透過日夜的物換星移,四季的更替,不斷的觸動裏面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於是能結出蘋果的果實來。這是因為這棵果樹能夠率著它的性的關係。然而如果我們在果樹的成長過程中,在它的樹頭加了很多毒素,去迫害了它的性,它可能還可以繼續成長,它雖然沒有立即死去,但是它已結不了果了!或是它結出來果是扭曲變形的,或者它只開花而不結果,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這都是因為它的造化之性已經大大的受限,偏離了它應有的軌道了!現在把人想像是一棵樹,每個人都可以結出應有的佛果來,但自有歷史以來,你看過幾個人結出應有的佛果來的呢?很少很少!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讓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大量的扭曲了我們本性中的造化,使我們周身氣機百脈的造化路線,完全偏離天賦的常軌,所以沒有辦法得證天賦的圓滿之道!聖賢仙佛們只是圓滿了他的天命之性,圓滿了他的生命本質,便獲致本性中的無量法益。因不忍看到眾生們因為無知的扭曲了他們的性,沉淪於苦海之間,於是在各教中提倡本性的教化,勸導眾生如何率他們的性,如何圓滿他們的一身之道,如何結出應有的佛果來,這便是各教聖賢仙佛著書立說的渡世苦心。「性」這個字真是不容易讓人明白的,自古以來這個字不知困死多少聰明絕頂的英雄好漢!人們常說性就是「善」,性若只是一個「善」字如此的簡單,那麼世面上的行善團還不多嗎?古人何必不遠千里去尋訪明師呢?既然人的性這麼不容易瞭解,不如就讓我們先想想萬物的性吧!水的性致使水不斷的往下流,木的性致使木不斷的往上生長,蘋果的性致使它長蘋果,芭樂的性致使它長芭樂,如此看來「性」是一種動態的造化規則與特性,並不適合引用「善」或「惡」來衡量的。好比你說水不斷的往下流是善還是惡呢?實際上這性質與規則無法用善惡來衡量的,它只是一種存在該物裡面的一種特質與規則。萬物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特質與規則,人為萬物之一,是否也應有一個屬於人類特有不變的造化規則存在呢?若有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天命之性」了!雖然「性」這個字不好懂,但還好它已經與生俱來了,只要我們能夠順應它就可以走向成就的正路。好比蘋果樹不必懂自己的性是什麼,但卻因自己的性而造化出一顆顆亮麗成熟的蘋果來是一樣的。是物物各具的「性」成就了世上的一切,因此世上再也沒有比「天命之性」更為可貴的東西了!沒有了性,萬物的規則都亂了,世上還有什麼不變的定理是值得鑽研學習的呢!還有什麼偉大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世上的一切成就,皆因萬物的背後有一個「性」字,在主宰著這一切,但這個「性」真是不好懂,世上再聰明的人都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始末。但還好它已俱足一切,且已經與生俱來,任何人只要懂得運用它、啟開它,再笨的人都可以得到最大法益,不分智愚,人人所固有!這就是《中庸》的第二句…「率性之謂道」的用意了!「修道之謂教」這話的意思是說,能夠教導我們去圓滿自己的一身之性的這種團體,我們就稱為「教」!教這個字,你可以套上任何團體的名稱,好比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名詞,因為宣揚真道的團體,可以立起各種不同的名稱,但它們組成的目的,都是要以引導人們去照見純真的本性為主軸,才不失去這一個宗教團體成立的本質。簡單的說,「教」的目的是什麼呢?都是為了修道,也就是為了圓滿自己的本性,任何一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