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实施课堂管理的研究【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和管理一直是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使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想从课堂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和技术硬件等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看法。【关键词】:有效实施课堂管理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句俗语:“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这句话通俗地说明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管理不仅意味着教师已经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硬件的提升,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走向深入,信息技术学科也正以其实践性、开放性的学科魅力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是,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网络教室,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笔者有这样的体验,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信息技术课,都说喜欢,再问为什么,学生都说,信息技术课上可以上网,玩游戏,QQ聊天,总之一句话,可以不受教师的监控,而自由操作魅力无穷的电脑。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一部分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能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使其他学生规范起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反之,若放任几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就有可能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不良的课堂行为,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下降。具体地说,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只要有学生在玩游戏或聊天等不良课堂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就一定会带动或影响一大批学生跟着下水,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玩的乐园。笔者作为一名多年在农村学校任教信息技术的教师,能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尴尬境地:组织教学太难,课堂管理太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吗?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学2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即教师如何协调好课堂中学生、电脑和教学的关系。有效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的因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管理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转化,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条件,因而可以减少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并消解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实施有效地课堂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正确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是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前提1、课堂不是学生、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既不是学生的舞台,更不是教师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这其实忽略了教师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煤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2、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对于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传道、授业、解惑”已不再符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不能完全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3、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情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3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视课堂,课堂实际上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画面;心理学的师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课堂是动态的。它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即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改变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僵化的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正确认识课堂、正确理解课堂、正确反思课堂、正确改进课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运筹于课堂之外,决胜于课堂之中。”二、因势利导,把握学情,优化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这点是不用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内容都是饶有趣味的。更深层次分析一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的根源无非是建立在好奇、游戏、上网上,而并非是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感兴趣,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并没有思考到本质的地步,这点不得不说。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使学生实现兴趣对象的转化。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促使学生由对操作、应用的兴趣转化到学习的内容、过程上来。当学生的兴趣对象转化之后,课堂管理的难度就相对容易的多。但教师此时更要注意,兴趣并非是持久的。当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从事信息技术学习。如果发现通过学习的过程并没真正获得学习的兴趣或取得成果的喜悦,那么学生的兴趣会随着课程的推移逐渐消退的,甚至消失,那么兴趣将会变的无趣,甚至拒绝、反感,这样的局面就证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兴趣的保持阶段,应充分的挖掘教材、创造条件,力争使每堂课都要紧紧牵引住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兴趣向乐趣的转化。如果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发现从事信息技术学习是一件愉悦、快乐的事情,能够从中获得乐趣,这说明这阶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则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是一个动态、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学生面对信息技术课堂感觉其乐融融的时候,其课堂管理势必游刃有余,教学也将会变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面向个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4在课堂管理中往往做到的只能是重点照顾中层学生,兼顾头尾。这显然与新课程的精神是相矛盾的。怎么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呢”?教师必须正视这点,勤于思考。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动态把握学情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教师既要关注个体学情、也要关注群体学情,既要关注起始学情,更要关注动态发展的学情。教师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情动态发展档案”(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可以分为问题档案和进步档案。学生用文本或图示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进步。要求学生每堂课填写一页,这一页中会涉及到有哪些收获、哪些疑问,哪些进步,哪些不足等,每周有个总评——它包括自评、组长评和师评,有了这样的平台,我们就可以更方便更适时地把握学情。另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对自我学情的关注,促使学生反思,形成学情的进步。2、优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变得更加轻松。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无外乎:自主、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都有其适用的相应课型。具体采用哪种模式或多种模式的组合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特别重要,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应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都应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则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等)。三、动态跟踪,完善评价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灵魂有评价,学生就得担负责任,有责任,学生就得身心投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评价也是课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保障。人都有被信任、被认可的心理,学生更不例外。学生需要被评价,需要得到认可。再有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实施课堂管理的一个必要步骤。基于此两点,建立一套健全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应树立两种评价观。1、“全程评价观”:对学生学习全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进行全程评价;2、“全部评价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因素包括行为、意识、思想、素养进行全部评价。5(二)应遵循三个原则2、“及时性”原则:评价要及时,反馈要及时,若耽误最佳时机,则收效甚微。3、“鼓励性”原则: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功能,多些鼓励,少些批评。(三)评价方法及实施按照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做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1)把诊断性评价用于教学的分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小学开课的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不衔接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域差异,造成除中入学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极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表、访谈、作品设计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2)把形成性评价用于平时的作业管理在各种评价方法中,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最大,它是每节课所必须的,有评价方能使教师实施课堂的有效管理,方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它能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励学生去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信息技术课尽管有作业实践内容,但教师不对学生实践结果进行评价,这是造成目前信息技术课不受学生重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教师不批改作业(电子作品),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最好机会。(3)终结性评价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末都要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因此,我上第一次课时就告诉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查占20%,期末考试占20%。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是课堂有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教学、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学习的重要环节。四、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技术支持是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保证为了避免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6力营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仅要从道德规范入手,建立信息技术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而且还要注意以技术措施作保障,建造一个纯净的、健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