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劳动关系历史发展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一般规律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3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及其推行方式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历史阶段技术革命1早期工业化时代:18C中叶——19C中叶2管理时代:19C中叶——20C初3冲突制度化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4成熟阶段:二战后——20C80D5新阶段:20C80D至今二各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早期工业化时代管理时代冲突制度化阶段成熟阶段新阶段时间18C中叶—19C中叶19C中叶—20C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后—20C80D20C80D至今背景产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战争和经济大萧条第三次技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管理思想和理论亚当斯密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新的管理理论劳动关系特征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利润;政府不干涉;冲突和斗争分散政府出台立法;雇主改进管理;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制度建立政府干预产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雇主逐渐关心员工的社会性;三方原则等制度建立劳动关系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劳资矛盾总体趋于缓和、合作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国际劳工标准成了一种新渠道和基本依据三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1劳动关系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2从总体上讲,劳动关系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四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类型的单一性;2内容的国家计划性;3运行规则的行政性;4主体利益的一体性(二)转型中劳动关系的特征1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2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3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并存;4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5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三)我国劳动关系发展趋势1主体利益明晰化2形成的合同化3运行的市场化4规范的法制化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1IMF《世界经济展望》: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2资本国际化是其动力源3跨国公司是其主要载体和推动者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规则对全球的征服与统一二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1打破了劳资关系的均衡态势,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日益明显2工会组织及集体谈判受到挑战3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失去了公正的立场三国际劳工标准的含义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标准,立法层面有:1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立法2非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立法(1)联合国(2)WTO智慧:理念1只有以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2任何地方的贫困对一切地方的繁荣构成威胁3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四国际劳工标准的推行ILO立法WTO“社会条款”SA8000标准TC的生产守则五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工标准(一)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11919年和平大会上成立2代表: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三方代表3宗旨和职责: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国际公认的人权和劳工权益(二)ILO的组织机构1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日内瓦,每年6月召开一次政府、雇主、工人代表分别2名、1名、1名2理事会:执行机构每年召开三次会议三方机制:由政府、雇主和劳工理事各28、14、14名,其中10名政府理事由主要工业国担任,其他每三年平衡选举3国际劳工局:常设机构国际劳工局长领导、受理事会监督4地区会议:亚太、非洲、欧洲和美洲地区会议5产业委员会(三)国际劳工组织立法的形式1公约:批准后对会员国生效2建议书:无约束力,供成员国立法时参考(四)公约的类型监督机制:1核心劳工公约:8个2优先性劳工公约:4个3一般性劳工公约1基本劳工公约理事会确认的,不论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批准,为保护工作中的人权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劳工标准:1948:《结社自由和保障组织权利公约》(87号)1949:《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98号)1930:《强迫劳动公约》(29号)1957:《废除强迫劳动公约》(105号)1973:《最低年龄公约》(138号)1999:《最恶劣形式童工劳动公约》(182号)1951:《同酬公约》(100号)1958:《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11号)2优先性国际劳工公约劳动制度与政策的主要方面,各国应特别重视:11947:《劳动监察公约》(81号)21964:《就业政策公约》(122号)31969:《(农业)劳动监察公约》(129号)41976:《(国际劳工标准)三方协商公约》(144号3一般性国际劳工公约(1)内容广泛(2)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逐渐丰富和扩展:二战前:最低工资等劳工权益二战后:维护基本人权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层面问题ILO认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三大社会政策支柱为:A教育与培训B社会保护政策C社会对话机制六WTO”社会条款”(一)GATT—WTO内的争议1美国等发达国家在WTO成立前的努力(1)《哈瓦那宪章》第7条:明确将劳工标准写进了国际贸易规则,但《宪章》胎死腹中,1947年GATT没有特别重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2)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提议挂钩2WTO内的努力——三对矛盾:(1)WTO是否是解决劳工标准的场所?(2)统一的国际劳工标准与各国具体国情的关系?(3)统一的劳工标准与变相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3劳工标准的属性:争议的焦点(1)人权问题(2)经济问题(二)WTO劳工标准趋势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存在共同的利益2若不通过多边协商来解决劳工标准问题而任由发达国家自行制定单边劳工标准,变相将其扩张为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将对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3将核心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核心劳工标准主要是关于劳动过程中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七SA8000标准socialAccountability80001是美国民间非政府组织SAI推出的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是标准化在社会领域的重大突破2该标准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而制定。3通过SA8000认证,是企业向世界用户和消费者证明其真实性、可靠性的有效方法。4一些跨国公司正逐步开始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制鞋、玩具等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SA8000标准涉及的范围1童工2强迫性劳动3健康与安全4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5歧视:种族、宗教、性别、社会阶层等6惩戒性措施7工作时间8工资9管理系统八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是指跨国公司制定的或借用包括跨国公司、工会组织、消费者组织、非政府组织、人权组织在内的多边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有一定约束力的关于劳动与环境的规则,即规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所有子公司及跨国公司的供货商、承包商等都必须遵守的一定的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对于不遵守该守则的供货商和承包商,公司将取消与他的订单第三节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意义一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立法的影响1历史考察2现实要求二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1、国民党政府:批准了14个国际劳工公约2、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以中国名义批准了23个公约3、1971年联合国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批准了9个劳工公约,加之承认的国民政府批准的14个公约,我国共批准23个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但正在对我国生效的公约为20个(三个早期公约因《最低就业年龄公约》失效)。4、01年批准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对劳动立法有较大影响三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完善中国劳动立法(一)参照核心劳工标准,丰富《劳动法》劳工权益保障的内容1组织权和集体谈判权2不得强迫劳动3平等就业和非歧视原则4未成年工的保护(二)优先劳工标准的借鉴作用1劳工政策的原则和出发点是追求社会公平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三方协商机制3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三)一般性国际劳工标准借鉴1《非全日制工作公约》(175号)2《家庭工作公约》(177号)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