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若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更加关注成本,成本管理方法也必须更加科学。然而,传统成本管理由于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我们认为,成本管理改革只有在对传统成本管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吸收西方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借鉴。一、我国传统成本管理的评价在传统成本管理评价方面有两种观点值得商讨。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成本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观点这二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50年代的成本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1952-1960年之间可比产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应以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又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成本计划方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这一方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前者是指在计划降低额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计划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实际单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单位成本低而实现的降低额;后者是指企业以上年末单位成本为基础,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的预计节约额。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通过职工努力才能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逐级进行综合平衡,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费用控制实行费用指标分解到责任单位,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和厂币等方法对各责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成本计算方面,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聚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机的结合。(四)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勿庸置疑,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所以,我们应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出发,对传统成本管理工作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推进成本管理改革。二、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成本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先后十次组织全国性的成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对成本管理理论及其改革方向、对策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成本管理工作水平。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法》、《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我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7年来,我国成本管理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成本管理已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普遍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改革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广开思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要结合国情,加以吸收和深化。(二)成本管理工作向技术领域扩展,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一些企业推行了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过去,成本管理只限于生产领域,对产品设计成本没有进行控制。其实,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不合理、质量过剩会造成先天性浪费和损失。开展了成本目标管理后,在新产品设计之前,根据预期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和税金,求得产品的设计目标成本,以此控制产品成本,从而保证新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成本目标管理时,实行全过程、全部门、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工程的奋斗目标,把价值工程作为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从而使成本目标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三)对传统产品成本核算作了改革,以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改革中注意加强了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的力度,并提出成本核算信息主要满足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要算为管用,以更好地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使成本核算更好地满足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要求。从具体改革内容上来看,一些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1.推行标准成本制度。在充分借鉴西方标准成本制度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其基本做法如下:(1)预先制定各种产品应发生的各项目成本,作为职工努力的目标,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2)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3)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成本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各项目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实现成本的事后控制;(4)在推行标准成本的同时,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以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并满足企业定价和行业间产品成本水平对比的需要;(5)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在库存存货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较大,全部列入当期销售成本也不符合存货估价的原则;况且我国一些企业采购材料是不均衡的。所以,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材料价格差异应当在库存原材料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6)成本差异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西方按各成本项目和差异原因设置各种差异科目,我国一般只设置一个“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这一科目按责任单位设置多栏式明细账,各责任单位还按差异原因设置多栏式明细账。财务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在费用发生时,标准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成本差异记在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另一种是按实际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月末根据车间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调整生产成本借方,以把实际成本调整为标准成本;(7)成本差异全部转入产品销售成本或当期损益。产品成本差异如何处理,西方国家各企业标准成本差异处理不尽相同。我国有些企业认为,本期成本差异是已经发生的损失或收益,将它计入当期损益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否则就会使存货和利润虚增或虚减。同时,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成本差异处理只涉及到本期与后期分配多少的问题,并不改变差异的性质和总额,只要坚持前后一致性原则,从全年来看对利润并无多大影响,也不会因此影响上交国家的所有税的金额。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处理具有简便、迅速、反应灵敏、分析方便等优点。2.推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的推行,存在以下三种形式:(1)单轨制。实行该种方式的人认为,由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用变动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存货重新估价的降低额,转记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上,分期摊销;如果数额不大,可将估价差异直接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方法由于违背公认会计原则,所以很少企业实施。(2)双轨制。实行这种方式的人认为,鉴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不能互相取代,可另建一套账用以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这种方法花费人力多,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实践中也鲜有实施。(3)结合制。为了吸收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点,同时又不致于增加工作量,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日常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期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变动成本法求得的产品销售利润调整为完全成本法的产品销售利润。3.创造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分步法。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各步骤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结转给下一步骤;第二,各步骤成本差异平行结转财会部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为:成本差异=期初在产品定额成本+本期实际发生费用―期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完工半成品定额成本第三,财会部门将车间转来的成本差异按产品品种归集,直接由完工产品负担。这种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结合起来的分步法,适用于冶金、纺织、造纸、化工、水泥以及大量大批生产的机械制造等类型的企业。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有效克服了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两种分步法的缺陷。由于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结转给下一步骤,保证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同时,将各步骤计划成本与该步骤成本差异相加,也可计算出各步骤半成品的实际成本;(2)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由于各步骤月末在产品采用定额成本,因而不需要将产品耗费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极大的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3)便于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按定额成本结转半成品成本,排除了上步骤成本对本步骤成本的影响,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成本考核;(4)有利于提高成本指标的灵敏度。各步骤成本差异由完工产品来负担,使产品成本与当期生产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提高了成本指标的灵敏度。(四)成本管理划小核算单位,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