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雷鸣【前言】: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其中“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点。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由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大、软硬件发展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到位、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课时严重短缺等种种现象,从而,导致不少的学生仍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或因为条件限制从而无法形成兴趣。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摘要】:在全省新课改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整个理念的进程也逐步的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中,但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广泛的意义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2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关键词】:有效性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效低效无效【正文】: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已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多数同行对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还在尝试期间,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试图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一定模式来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因此以此篇论文做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契机,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一同探讨。我校因硬件设备的关系,只在高一年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位教师任教的班级数较少,教学任务也相对比较轻松,所以除了将一些技能性的操作落实到实处,也时常针对新教材进行一些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出发点是旨在提高的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有时的练习测试或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到底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术需要提高,还是教师、学生对于新课程的不适应,还是两者之间的配合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几个人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2006年4月,笔者参加了研修班的一个集体听课活动,被要求听课的老师详细的记录下任教老师的课堂中的教师行为、提问;学生的行为、回答等,当时我们并不明白此种做法的目的何在,因为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记录的方法,就算听课,也不可能这么详细的记录下每一句话,后来在教研员的解释下还算简单的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而后又参与几次这样的课堂记录,渐渐的加深了对于这种方式(课堂的有效性的记录)的印象,由此推断可能在本校几位教师的课堂中可能存在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的状态,此后就紧紧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提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日程。下面,就一些笔者目前正在摸索的,探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同行进行交流:一、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内容:3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二、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因素1、课堂步骤的时间的分配和有效性联系在技能科的教学中,有关过程步骤地分析有以下两种:z讲——练——讲(最适合新课)z练——讲——练(复习课较为合适,新课也是一种创新)由以上两种衍变一下,可得出:z讲——练z练——讲这几种步骤的实施其实我们大家都得心应手,而真正能把步骤的有效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还是和时间的分配是分不开的。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的都是精讲多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给予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要充分,以我们第一种新课的步骤分配来看,教师此时要灌输的是新知识,他能不反复的将知识点落实到位吗?让学生练了之后还4是要再次强调操作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因为不放心,所以老是觉得学生还没有掌握,再次把属于学生的时间占为己有。笔者时常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将机器控制讲解以达到操作的落实,虽然是由于发现了大多数的学生的普遍问题想统一解决,但在学生还没有完成之前,这样的举措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讲和学生应用操作的时间的比例的控制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第二种过程的时间调配难度的把握看起来好像简单一些,因为大家觉得是复习课,前面技术性的知识点已经落实好了,现在仅仅是把学生的“冷饭”再炒一下就行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其中更讲究的是你给学生练的习题的难易的控制,时间你觉得是可以在20分钟以内完成,可偏偏出的习题却难住了大部分的学生,无奈之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牺牲自己讲解的时间给学生再练习,而这样的练习应该说是低效的,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加上你也没有时间分析,要不得,二是不管学生完成没有,现讲了再说,但学生在听你讲解的时侯也是糊里糊涂的,哪能印象深刻呢,也是低效的课堂效果。所以,这样教师在上课前的把握要分析的更为透彻些,也多多少少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从以上两种的过程中时间的分配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如何将时间的更好的分配利用。2、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从现行的教学模式来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艺术决定了知识点是不是能很好的落实,学生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回答的质量的优劣也直接由教师的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信息技术课堂,听到教师的提问不是很多,往往都是教师在全程讲述技术性操作的过程,因为学生是手放鼠标,眼盯屏幕,一时难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提问上,一般是教师在进行全班性的控制教学的提问学生才能全神贯注,否则总会有事件干扰着你的提问。但这样也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仅凭你的一面之词在讲解,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也没有激起他们神经系统,久而久之造成的是学生思考的一种惰性,一种依赖性,这也可能是学生成绩一直没有一个高度,没有一个创新的根本性原因。笔者有时为了赶时间进度,深怕学生思考的时间远远要超过我快速讲解的时间,所以就迫不及待的将过程和答案公布于众,5其实这样传授的知识点完全有可能是低效的,因为没有经过思路挣扎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个问题。另外,除了能提问,其质量也是一个问题,深深地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在听取其他教师的课程会发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口头语上常常是以“是不是啊?对不对呢?”来取代所谓的提问,这时的学生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对”与“错”的美妙的结合,这么的效果能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吗?当然回答也很简单:不能。本人其实也有犯此毛病的时侯,是因为觉得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中,要学生完整的回答一个操作的步骤是比较困难的,如:如何新建一个文本文件。此时学生的操作可能比回答问题来的更实际些,何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操作题,我们预期的目的肯定用计算机的术语来描述是最终的结果,可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让你比较的失望:点击这,点击这里,然后点击这里。这样的话让你听的时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平时是否也是这样的情况,可回过头来再仔细想想,技术性语言的枯燥确实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所以才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言语出现,想“代”学生动而不是“带”学生动。其次,在有效性问题的提问中的关键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电子邮件的格式如何?此时有的同学会茫茫然,可能因为对“格式”的感冒,其实是知道答案的却变得不知如何开口,如果你将本题换成:电子邮件的写法是由哪三部分组成?这样,你既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又让学生轻而易懂的完成了题目。课堂中就较为完善的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学生的回答也直接体现了课堂有效性的落实,但和教师的提问是分不开的,你的问题简单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那么就太牵强了,学生心里有想法也不能表达,所以两者缺一不可。3、课堂的评价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新课堂要求教师能运用新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在课堂上正确的评价学生,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学的阶段性评价都将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我们要真正理解“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是为了改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学生的一举一动所见即所得,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反馈,此时及时的反馈既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当然很多类似“很好,不错,对极了,你想到太周到了,这是我都6没有考虑到的,good“等语言的使用更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4、资源的配备和课堂有效性的联系硬件欠缺不能否认,很多中小学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观念落后没有配备完整的电脑机房,即使具备几个电脑机房,却因硬件的实时淘汰,教学上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我校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只有一个机房,而且机器普遍陈旧,速度跟不上现行的软件的运行,而且还有若干台机器是瘫痪的,所以有的学生是整个学期没有机器用,从而打消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致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的效率大大的降低。软件欠缺一些中小学机房的硬件齐全了,但教学软件跟不上需要。例如一些教学控制软件,需要上万元的价格才能归为己有,若是学校的收入比较的微薄或者负责人引不起足够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堂种的演示效果很差,这样对于学生的掌握的把握就很难,学生自己在唱独角戏的时间也比较多,兴趣自然会降到一个低谷,显而易见,课堂的教学对于这么学生来说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软件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就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教师的热情、兴趣、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教员欠缺很多中小学教学资源欠缺还表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师人员不足。因此,极少数的教师给编排的课程填得满满的。有的老师是一个人担任10个班级的课时量,试想一想,我们一天的时间白天只有8节课,老师若一天完成,要拖到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