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形成与发展整理/欣然依旧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欣然依旧在此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这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有成,学业丰收!年前几堂大课想必大家收获颇丰,老师们精彩的演讲,引经博古,说史用典,娓娓道来,受用非常,为此本人对他们表示最深的敬意。向各位老师学习了!今天我能在这里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类文明的隗宝(中国古典诗词)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古典诗词这个题目很大涵盖面也很广,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把它学全和学透。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入门学起,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词的发展。大家既然有兴趣学习古诗词,那就应该去了解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形成和发展,尽管这里有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古今大师们的评论解析论点,及考古文学界的各种争论。本人认为无需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研究人员需要去做什么课题,不过能够了解了这些,那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建议有时间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更详细的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形成和发展。今天的人类文明和以前不同了,现代人一定要掌握现代的方法,去学习去工作和生活。说起词的发展那就不得不说诗词的形成,前面已有老师讲过这方面的课程,讲的很精彩今天我就大致提点一下,诗词是中国文学载体中的一对孪生兄弟。目前还很难认定先有词还是先有诗,这问题好像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令人寻味和纠结。如果把诗狭隘的定义为近体诗的话,那我可以告诉大家词比诗早。但我还是感到不对,为此我想大家还是把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只不过在具体的文体架构中有所分支而已。等以后有了明确定论后再说吧,现在只能如此了。总之诗词来源于诗歌。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化,同时发展和进化的。它来源于生活,工作,和人们的意志思想本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进化不断更新的,这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兼容性创造性文字的先进性所造成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文学艺术载体。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词是一种和乐歌唱的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代被通称为曲子词,词是后期的名称,此外它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词是随着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和乐歌诗。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王灼此言概括了词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有学者认为词最早产生于隋代,起源于民间。词的初创阶段,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些词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有些词反映市民生活和男女爱情,等等。虽在格律上还不够严格,艺术上也有粗糙之处,但是风格质朴,语言清新。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敦煌民间词,具体产生在唐代什么时期,已经无法确定。这些词原是保存在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的写本上,经过近人的整理,大约有二百首左右。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杂曲子》,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云谣集》收词30首,艺术上相对成熟,题材内容也比较集中,大多是写爱情婚恋的悲欢离合。其他散见的词作,内容就比较广泛,歌唱边防将士、塞外居民、商人士子、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由于敦煌民间词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因此题材内容既没有什么限定,表现形式上也没有统一固定的规范标准,艺术上还比较稚嫩,但也别具一种原始素朴的美感。《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定风波》其一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其二征战偻啰未足多,儒士偻啰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唐代的诗客曲子词,是指文人诗客尝试写的词作。现存最早的作品,应该是初唐沈佺期等人写的《回波乐》,但这几首词说不上有什么艺术性,形式上与齐言体诗歌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作为最早的文人词,具有一种词体“标本”的意义。到了盛唐,相传是李白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词,倒是相当成熟的长短句体,但是否确为李白所作,历来有争议。即使《忆秦娥》等词确是李白所作,那也只是盛唐时期一个超越时代数十年的特例,不能代表词史的进程,因为他没有呼应者和跟进者,虽然同时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传有一首词作,但真伪同样难定。沈佺期【回波乐】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唐,文人词日渐增多,但还是处在试验模仿阶段,习惯于写与齐言体诗相近的词调如《杨柳枝》、《浪淘沙》等。这时最有影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词五首,问世不久就传到日本,当时嵯峨天皇有唱和之作,日本填词从此开山。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唐代诗客中存词最多的两位,也是首次明确标明“依曲拍为句”即依调填词的两位词人。他俩写的五首《忆江南》,是中唐时期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长短句体词。到了晚唐温庭筠手里,词体才宣告成熟。温庭筠最大的贡献,是定型了词体。在敦煌民间词里,同一词调之词,字句平仄往往不统一,而温庭筠的词,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确立了统一的规范。他还建立了一种抒情范式,以女性为题材,以柔情感伤为基调,以语言的香艳亮丽和意境的精致小巧为审美理想。后来的花间词人都是以他的词为艺术典范,效法他的抒情范式。两个创作中心:西蜀南唐(唐五代词可概括为“双线两点”)西蜀词人,主要是赵崇祚所编《花间集》里收录的十八位词人,习称“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这十八词人是: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xiòng)、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yǐ]、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珣。其实温庭筠和皇甫松是晚唐人,唐代亡国前早就去世,生活年代比五代西蜀词人要早得多。因为温庭筠是西蜀花间词人效法追随的偶像,所以他的词也被收录在《花间集》内,并与其他西蜀词人并称为“花间词人”。花间词人中,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能跟温庭筠比拼的是韦庄,他俩并称为“温韦”。韦庄词的风格与温庭筠大不相同,温词追求浓妆,韦词喜爱淡抹,以清淡为美。温词是典型的“男子作闺音”,代女性言情,抒发的是超时代、类型化、普泛化的情思,而韦庄词开始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即使是写相思恨别,有的也是写他自已的情感经历。孙光宪和波斯裔李珣,也各具特点。特别是李珣词写的岭南热带风光,给五代词坛增添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南唐词坛,比较知名的有李璟、李煜父子和做过宰相的冯延巳。李璟存词四首,以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著称。李煜和冯延巳不仅存词较多,而且成就也高。如果比照当代歌坛的评比,在唐五代词人中评选出四大“天王”,那么,非温、韦、冯、李(煜)四人莫属。如果大家允许我再给这四位天王排座次,那么,温庭筠肯定是头号天王,李煜居第二,韦庄和冯延巳并列第三。温庭筠在词体词艺上的定型开创之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当然要坐第一把交椅。而李煜词无论是情思的深度还是艺术的精度纯度以及在后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韦、冯都稍逊一筹,所以李居第二,韦、冯大概也不会产生“耻居李后”的想法。韦、冯词各有特色和创意,打个平手,难分高下。宋初词坛,没有延续南唐和西蜀的发展势头,显得不太景气,专力写词的词手很少,只有王禹偁、寇准、潘阆和林逋[bū]等诗人玩过一两把,写过几首词。他们作词的成就既没法跟晚唐五代的四大天王相比,也无法跟后来的柳永等人相提并论。他们的兴趣原本也不在词的创作上,而是在诗歌里。进入11世纪上半叶,宋词就逐渐走上了辉煌的星光大道。大腕明星辈出,名篇佳作纷呈。这时的词坛大腕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和宋祁等人。柳永是北宋时期最受欢迎的词坛偶像,直到北宋末年还有追星族传唱他的经典词作《雨霖铃》。他熟悉当时流行的市井新声,创制了不少慢词新调,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能力。唐五代宋初,词坛流行的主要是短小的令词,自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后,小令与慢词并行,词调日益丰富。柳永还特别注意面向市民大众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唱大众的心声,因而深受市民大众的喜爱。文人士大夫很有些看不惯,时加指责,说他“骫骳(wěibèi)从俗”,但写词时又暗地里学习模仿。后来苏轼、秦观和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受惠于柳永。同时的张先,善于创造名句,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写影名句著称于时,人称“张三影”;内容上侧重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以又有人称他为“张三中”晏殊少年发达,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高权重,在当时词坛上很有影响力。他写起词来雍容华美,志得意满之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人生感慨。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在词里头也偶尔展示他“文章太守”的个性风采。年青的时候他曾经浪漫过,而且有点放荡不羁,所以也写了一些温柔缠绵风流浪漫的爱情词。至于范仲淹,曾经到边疆做过戍边的将帅,有军旅游生活的体验,创作了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表现塞外风光,歌唱将士们的理想与苦闷,大大开拓了词境。柳永们谢幕之后,11世纪下半叶的词坛更加星光灿烂。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晁补之、贺铸、周邦彦等明星词人相继登场。而苏轼和周邦彦各自开宗立派,影响更大。晏几道为人比较倔强孤僻,是政治边缘化的人物,仕途上落伍,生活上落魄,作词也固守传统,不写新兴的慢词,而专写小令,用小令建构他独特的情感世界。秦观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写词却是另辟蹊径,在普泛化的悲欢离合之情中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艺术上情韵兼胜,协律可歌,雅俗共赏。文人士大夫赞不绝口,市民大众也是传唱不衰。北宋时,秦观被认为是最佳词手。贺铸是身兼英武豪侠与柔情文士于一身,既擅长抒豪情壮志,也能写柔情软调;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盛。人的长相是奇丑无比,词却写得美不胜收。宋室南渡前后,李清照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张元干、岳飞、赵佶、赵鼎等词人相继登台献艺。这时虽然缺乏东坡、清真那样领袖级的人物,但女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也足以让此期词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让后世的词迷们高山仰止。两宋三百多年的词坛,基本上是男性“天王”们独霸天下,唯有此时女性“天后”打破了男性一统江山的格局,与天王们平分秋色,所以这时的词坛并不寂寞。更何况还有岳飞这样顶级的民族英雄、赵佶这样多才多艺的亡国之君加入大合唱呢!从词史的进程来看,南渡词坛是重要的转型时期。唐五代以来,词一直是作为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所喜爱,为社会所认同,并不负载政治道德的教化功能,没有社会政治功利的目的。而到了南渡时期,因为民族的灾难,国家的破亡,社会的战乱,促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都要面向社会现实,词体也就承载起歌唱民族苦难、激励民族抗战的功能。从此词体由娱乐性、非功利性的体制向着政治性、功利性的体制转变。张元干、李纲和岳飞的词就充满了政治色彩。吁请抗战复国、反对和议投降,一度成为他们词作的主旋律。过去远离时代现实生活的词作,到此时开始与社会现实、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同步发展,词中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南渡后词坛的主流,是沿着苏轼开启的方向进一步向诗歌贴近,在表现功能上逐步走向诗词一体化。12世纪下半叶,词坛再度辉煌。文武双全的英雄辛弃疾,天下仰慕的状元张孝祥和陈亮,引领时代风气的大诗人陆游,名动天下的江湖游士刘过和姜夔(kuí),都是词坛高手。韩元吉、史达祖、高观国等词人也活跃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和姜夔(kuí)是此期词坛的两大领袖,各树大纛[dào],各成一派。辛弃疾以他英雄的胆识和才气在词境上开疆拓土,打破了原来词体的诸多清规戒律,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没有他不能使用的语言,没有他不能表现的情事,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自由无碍的境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