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0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许多风险问题逐渐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形式复杂多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为各国经济风险防范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信用风险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毋庸置疑,银行业在国际经融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譬如利率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操作风险、策略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这当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面临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商业银行危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信用风险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关注。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1.1我国银行的分类在我国,银行大致可以分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资银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它们在不同的的经济领域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和中间业务等。因而其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2信用风险的概念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券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信用风险仅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合约义务的违约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还包括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价差(信用风险溢价)风险[1]。1.3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信用风险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1)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只对企业来说。(2)结算风险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2]。1.4信用风险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作为筹融资双方的信用中介,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的各类贷款(包括票据贴现)直接处于信用风险暴露之中,同时,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债券也包含着固有的信用风险,债券发行人到期可能无法兑付债券,或是到期前因发行人信用降级导致债券贬值。信用风险不仅渗透于银行的表内资产业务,也蕴含于表外业务之中。银行开办的表外授信业务主要有担保和承诺两大类,虽然两大类业务均不直接在银行与客户或者第三方之间形成债券债务关系,但这些或有债券或债务项目有可能在未来转化为表内业务项目,故而银行也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2.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存在问题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制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方法等各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2.1.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能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尤其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并未能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过多,最终风险的承担者责任并不明确。董事会结构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的层次多但是效率差,对市场的各种信号反应慢,部门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决策的效果不理想。透过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不良资产成因,可以看到深藏其下的是体制根源。长期以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沿袭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老化[3]。2.1.2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体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一是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强,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国、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和控制不到位;与此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互相冲突;信息系统的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二是决策机制尚不完善,2000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先后经历了从简单的“三级审批”到“审贷分离”两个阶段,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的约束力,这两种模式均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决策机制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如中行的“三位一体”授额信贷决策机制的建立,但还存在决策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还不到位,商业银行仍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重视不够[4]。2.1.3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设立独立的信贷审批官,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Eyes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5]。2.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为两个方面,即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失信问题。2.2.1企业失信企业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6];(2)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3)利用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7]。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而且通过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再一次强调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2.2.2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2)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8]。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2.3.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9]。2.3.2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2.3.3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不对称、产权制度不明确以及人们预期的不明确,都会给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条件。3.1信息不对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在人们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银行的信用风险研究,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市场信息、会计信息和企业产品质量信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这一点在信贷市场上显得尤为重要[10]。3.1.1市场信息不对称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理论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客观因素上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般性特征。要使得缺乏信息的一方获取全部信息,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平衡,需要一个公开透明的共享空间。如今的市场经济主体框架是建立在信用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倘若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优势倾斜甚至隐藏关键讯息的局面。这对于缺乏信息的一方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恶劣的信用环境污染,造成欺诈、信用缺失、信用体制瓦解等重大的社会诚信问题。就一般情况而言,市场经济越发达,所获取的信息方法越完善。同时,也就越是要求企业(包括商业银行、政府相关盈利机构)诚实守信。相对而言,信用水平低下的市场经济环境难以培植出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缺失诚信,市场经济将无法正常运作。这样,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市场内的成交量迅速下跌,市场经济关系成为无源之水。3.1.2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的本质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会计的信息失真必然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需要利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财报信息作出股票决策。同样,债权人也会通过这些会计资料对债务公司进行评级。如果上市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无疑会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造成误导,严重的情况之下还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经济的不可控性[11]。3.1.3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劲。只有拥有质量品质过硬、销售业绩良好、发展前景开阔的产品,才能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以足够的信心。在商品经济时代,部分企业妄图通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侵犯消费者权益。造假者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息掌握不足的特点,掩人耳目欺骗广大人民群众。这很容易使得商品市场信用跌落,从而抑制消费者需求,致使产品销售不畅,甚至会引起库存压力资金套牢等严重后果。3.2产权制度不明确信用风险是由于信用问题导致的,而产权制度的不明确正是其根源所在。信用是在财产性的市场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它既体现了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同时也规范了在市场交易中的财产责任。因此,信用问题的本质是财产问题或者产权问题。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可以阐明当中的原理。第一,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才有讲信用的能力。第二,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才有讲信誉的动力。第三,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才有守信的内在压力。在构建信用制度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强调产权的归属要清晰、权责要明确。其次,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当事者才能对自己享有的权利部分实施信用。相反地,倘若产权模糊,对于某一财产的使用和处置权利不明确,可能出现多方当事者都是从既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