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因其三个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出生和活动在米利都城而得名。泰勒斯的“水”和“灵魂”。第一,大地浮于水上。第二,“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和“对立”。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凝聚和疏散”。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哲学1.“变”的普遍性——“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3.“逻各斯乃人所共有”。4.“变”的源泉——“正义就是斗争”。5.“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循环与平衡。6.“事物的本性惯于掩盖自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他们不是从有形体的某种质料中去探索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本原,而是对现存事物的一种共同属性——数量进行抽象,并以这种不具形体的、抽象的量作为构成宇宙的质料、万事的模式。与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相比,毕达哥拉斯的无形态质料标志着另一不同哲学倾向的萌芽。这种数目哲学重视理论概括,把普遍视为本质的东西。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思想巴门尼德对存在哲学的创立1.真理道路——存在是唯一不动的。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第二,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因为它是连续的,不可分的。第三,“存在”是不动的。这个论证是从“存在”既不生成也不消灭的命题中引申出来的。他说“强大的必然性四面八方包围着它,象锁链一般将它紧紧捆绑。”2.意见道路——对立是万物生成的本原。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芝诺的辩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单一否定众多,二是论证静止反对运动,使用的方法都是归谬法。1.否定“众多”的两个论证。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否定众多。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否定众多。2.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第一,“二分法”。芝诺认为,一个东西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无限的事物,或者分别地和无限事物相接触。因为运动着的物体在达到目的地之间必须预先走完走完行程的一半。第二,“阿基里追龟”。这个论证的意思是说:一个跑得最快的人永远追不上一个跑得最慢的龟。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因此尽管龟走得慢它却必然永远领先。第三,“飞矢不动”。芝诺认为,如果任何东西,当它是在一个和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里时,它是静止的,并且,如果位移物体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有这样一个空间,那么,飞着的箭就是不动的。第四,“运动场”。芝诺认为,跑道上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相反的运动。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那个时间的一倍。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恩培多克勒的元素学说1.六本原说——“四根”与“友爱”、“争吵”。2.宇宙起源和生物进化思想。3.同类相知和流射说。4.灵魂轮回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理论1.“同素体”与“理智”。“种子”具有如下主要的性质:第一,它们是无限的。第二,它们是永恒的。第三,它们是同质的,看不见的,各个部分都相同的“同素体”。第四,它们是混合而存在的。2.异类相知说。3.宇宙学说和生物理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原子和虚空(二)宇宙生成说(三)影像论(四)灵魂学说与幸福理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命题,它的完整形态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存在时,事物存在;它不存在时,事物不存在。”高尔吉亚对爱利亚派的“存在论”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令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苏格拉底的德性论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399年)接受了智者哲学的积极方面,即反对传统观念、迷信和信仰,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的消极方面。智者们高扬个性,推崇感觉以至于走向感觉主义、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而苏格拉底则对此深恶痛绝。他否定个体,要求普遍,贬斥感性,在哲学史上树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因而比智者更精密、深刻,为柏拉图博大精深的体系开辟了道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以苏格拉底为界线,把早期希腊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一)自然哲学的摒弃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探索自然的奥秘,追寻本性的精髓,以某种质料为宇宙万物存在和生成的本原,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纪元。但这种朴素的理论本身又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抓住了它们的一些缺陷并加以夸大,从而全面否定了自然哲学,否定了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引向了相反方向。第一,自然哲学家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自以为是,让人无所适从。“他们彼此的意见也互不一致,而是彼此如痴如狂地互相争执着。……有些人就以为一切的存在是一,而另一些人则以为有无数个世界;有的人以为万物是在永远运动着,另一些人则以为没有一样东西是运动的;有的以为万物是在生成着并灭亡着,另一些则以为没有什么东西在生成或灭亡。”第二,自然哲学家们所提出的水、气、火、骨肉等自然物体根本不是关于事物实在和生成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宇宙形成的条件。阿那克萨戈拉虽说提出了理智作为万物的原因,但他在解释事物原因时用的仍是气、水、以太这类东西。只有当它们说不通时才搬出理智。所以自然哲学家不明白原因是一回事,没有它们原因就不能成之为原因的条件又是另一回事。第三,苏格拉底指出,自然哲学家们以感官见到的事物作为根本是不可靠的。他认为,必须用理性去思考对象。用眼睛来观察事物或想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只会把灵魂的眼睛变瞎。所以,我只好退入理性的领域,只在那里寻找存在的真理。第四,自然哲学从不寻求那个把事物安排得象现在这样极其美好的力量。也不承认任何神圣的力量。他们以为能找到一个比阿特拉斯更强大、更持久、更加包容一切的新阿特拉斯。但真正包容万物并将它们连贯起来的善,他们却从未思考过。苏格拉底认为,对世界原因的真正的探究,并不是要找出某一个物质本原,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所谓万物的主宰和原因,无非就是把一切都作最佳安排并且把每一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上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所以寻求世界万物的原因,就是寻求这个善而不是其他。而自然哲学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不过,尽管苏格拉底指出,追求万物的原因就是寻求世界之间,他自己却并没有去研究宇宙万物。他觉得研究天体,研究宇宙的人愚不可及。苏格拉底认为,要紧的是人自身的问题。贬斥感性,推崇理性,摒弃自然、专注德性;简单说来,这就是苏格拉底从对自然哲学的批评中得出来的结论。(二)“德性即知识”既然哲学研究的是人的德性,那么,德性又是什么呢?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包括节制、正义、虔敬、勇敢等等。他认为,正义和虔敬等品质是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潜在地是有德性的。另一方面,德性又是自身中的善,自身中的善就是有益的东西,而勇敢、节制、正义等品质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实行,才是有益的,真正是善的,否则只能为恶。苏格拉底由此推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性都是智慧。德性即是知识,反过来说,知识也就是德性。他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没有知识的事情上是恶的。所以,“无人有意作恶。”他说: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善趋恶并不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在两者中择其一时,那么当他可以选择小的恶时,他决不会愿意选择大的恶。同样面临战争的危险,人们只是由于对危险观念的不同就可区分出懦夫与勇士。懦夫拒绝作战,是因为他们对善、荣誉、快乐作了错误的估计。勇士乐意作战,是因为他们对快乐和痛苦等作正确的估价。勇敢就是知识,怯懦就是无知。德性即是知识,那么,讨论德性就是要获得道德的一般定义和普遍本质。德性的知识也象几何一样,人们遵循几何学知识测地造房,同样,人们要遵从伦理学知识为人处世。学了几何学可变成几何学家,同样,学了伦理学可变成有德之士。那么,这种知识是什么呢?知识必须从它的反面开始:“我自知我无知。”我们所知道一切关于个别事例的知识,都算不得知识。那些把知道许多个别事例的知识算做是智慧的人,实际上是无知之徒。只有普遍的知识,才是绝对、永恒的知识。把道德与知识等同起来,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是把道德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对以后斯宾诺莎和康德的伦理学体系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第欧根尼·拉尔修据此苏格拉底称为:“伦理学的创始人。”但是,苏格拉底把知识与道德即真与善绝对等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识和道德有联系不等于知识就是道德。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要使知识变成道德,还需要把它与人的意志相结合,需要一个现实化的环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苏格拉底关于德性的观点优于普罗泰戈拉,但即使他也并那么正确。他往往把德性看作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于灵魂的理性部分;所以,根据他的说法,一切德性都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被发现的。结果,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三)问答法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正确的普遍知识。它一般被概括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所谓反讥,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他承认对原来自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辩证法也就缘此而生。据说有人到德尔斐神庙求谶,间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聪明,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所有人中最聪明的。苏格拉底对此表示怀疑,他想找到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以否定这条神谕。为此,他去找政治家、诗人、手艺工匠及各类人谈话,问他们各种问题。结果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这些人皆以不知为知。而苏格拉底却是“自知我无知。”确实胜他们一筹。所谓归纳,即是通过人们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走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这是辩证法的进程。以《拉克斯篇》为例。苏格拉底问自以为完全知道勇敢是什么的两个将军拉克斯和尼西阿斯,什么是勇敢。拉克斯答道,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敌作战而不当逃兵的人即是勇敢的人。这个答案被苏格拉底否定。拉克斯又答,勇敢是灵魂的忍耐。这答案再被推翻。拉克斯只得承认自己对勇敢一无所知。尼西阿斯接着回答,他认为勇敢是对什么东西须避免,什么东西可追求的知识。这个命题又被驳倒。尽管如此,这三个定义却体现了逐步走向普遍的归纳过程。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败,但留下了一串希望的足迹,愈来愈接近真理。实际上反讥、挑剔错误本身即是向真理前进。所谓诱导,即通常所说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于自己意识中的思想,进而考察这些思想的真伪。这是辩证法得以逐步行进的手段。苏格拉底自称他母亲芬尼兰托是一个产婆,他是从他母亲的助产术中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不过他的实施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身体。而且,这种技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觉还是真知。定义,就是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从而牢牢把握它。这是辩证法的目的。不过,苏格拉底自称是助产者,不会生出真理的婴儿,所以,无论是对于勇敢还是节制、友谊、虔敬、美等德性概念,他从来都没有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真理存在于寻求的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苏格拉底把普遍的东西,在认识中提到首要地位。通过反讥、归纳的反复辩证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共性,并把它看作比一切个别事物更真实,这无疑已是柏拉图理论的雏型。柏拉图的理念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要寻求德性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柏拉图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一步,把这种绝对本质独立化、个体化,从而制造出自己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在评论他们二人在理论上的联系时指出,苏格拉底无视那作为整体的自然界,专门研究伦理问题,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的东西。不过,他没有把这种普遍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分离开来,而柏拉图则把它们分离开来,把普遍的东西人作是独立存在的理念。(一)理想的国家的图案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伯罗奔尼撒战争打乱了希腊城邦原有秩序,战后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斗争尖锐化,奴隶主贵族家庭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和信仰都濒于解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雅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