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小语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在小语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四个维度。而核心素养中的的核心个人认为是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初步尝试。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1.引导质疑,激活思维。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2.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抓住第13自然段和第17至34自然段,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被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镇定自若、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被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的悲壮举动所震撼。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入情入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在这段对话中,由于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随着教师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正所谓大雪无痕,水到渠成。而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3.语言积累想象创造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于是在《观潮》这一课改变了教法。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弄明白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课堂上大家争当小先生,明确了其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迭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我不忙于分析,而是注重了疏通课文的环节,扎扎实实做好字词的讲解,例如“之”、“既望”、“方”、“倏而”、“略”等逐字落实。课文虽然气势磅礴,但学生读起来却不熟悉,因此我采取讲析一句之后便让他们连读三遍,讲一段后再让他们分组朗读,以竞赛的方式,指出不足,再赛,班里气氛活跃,群情激昂。整整一节课时间,我没有做任何分析,但学生已经朗朗上口,不少同学已经背会了。第二课时,我轻轻松松地分析了课文,步步引导学生们充分理解了作者绘景写人的高超技艺。文章开篇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确了它点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的海潮的描写。作者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作者从声、色、形、势四方面观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比喻城、岭,亦见其形;闻其声:“声如雷霆”,撼人心魄;感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最后作者用杨诚斋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增强了文章的逼真感和真实性。我联系学生的作文,顺势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写景,例如花圃,如何写出色、形、声、势?学生们七嘴八舌,思维活跃。不仅联系朱自清的《春》来说花多姿多彩的颜色,多种多样的花形,学会了用飞舞的蜜蜂、蝴蝶写其声,领会了侧面描写的魅力。并且在指导表达中,注意发展其创新思维,主要还是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诱导学生自由联想,广泛发散,训练其流畅性;启发学生触类旁通,超常构思,训练其变通性;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事物,训练其独特性。这样才能突出习惯性思维这个定势。在具体指导时借鉴了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做法:1.对同一题目进行多角度的选材。如,知道学生写《我的老师》时,启发学生从老师的性格、才能、爱好、品德以及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还可以把狭义的老师拓展到广义的“老师”——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老师”,如,爸爸、妈妈、同学甚至一本字典、一件小事、一棵小草等等。2.对同一材料进行多种立意。如,指导学生写《荷花》时,启发学生可以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还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历经挫折仍然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3.对同一中心进行多种选材。如,指导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中心应为赞颂某个人的精神品质,为避免内容雷同,我启发学生思考:①可以写英雄人物;②可以写平凡人身上发生的不平凡的事;③打破思维定势,写一个身残志坚的人。4.优化评改机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这里的“加工”除了包括学生对习作的修改,还应该包括教师对习作的批改和讲评。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示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总结,对于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能作到这一点,就应该视为合格。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可以了。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五年级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的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最后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在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3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