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而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面积。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即被取消名称随之消失。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将这里称作“十六铺”,该名称也因而顽强得存用至今。清乾隆后,海禁开放。由于受制于当时的船舶制造技术(北洋航线上的船舶不能在南洋航线上航行,反之亦然),上海港成为当时南、北货轮必然停泊之处,再加上长江航线、远洋航线、内河航线,各种船舶齐集于今十六铺地区。事实上,十六铺码头从来就不是“一个”码头,而是各个历史时期十六铺地区范围内很多码头的不规范总称。十六铺的地名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当时太平天国军队攻陷苏南浙北,并向上海推进,清政府为了防御太平军东进,建立起一种军民联保联防体制——商业团防,并把上海城厢划为27个“铺”。“十六铺”是当时最大的“铺”,它所辖区域约为今天的东门路以南、中华路以东、万裕码头街以北、黄浦江以西的地区。这块地方正是上海各种码头集中之处,出入旅客甚多,所以“十六铺”也成为名气最大的“铺”了。1876年,“十六铺”被招商局买进,改称为“南栈码头”,后又因招商局扩展业务,对十六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此成为上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1949年上海解放,“十六铺”收归国有,改称“中国人民驳船公司第三码头”,1952年才正式定名为“十六铺码头”。除了拥有发达的运输功用之外,十六铺也积淀了不少历史文脉,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与世俗生动的老城厢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海独有的“码头文化”。旧上海无人不晓的“大亨”杜月笙,早年也曾在此地的“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徐志摩曾在这里登上“南京”号远洋轮,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游学;张爱玲曾在这里款款上岸,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往常德路上的那个家……这些关于十六铺的种种细节构成了具有文化气息的上海城市特征。十六铺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清末,上海城厢以保、图和铺作为行政区划,基本上属于处理刑琐事及征赋税的机构。城厢共分9个图、24个铺。城东一带为十六铺(也即二十五保七、八、十六图),其范围东濒黄浦江,南达董家渡,西至城墙,北临法租界,面积约1.2平方公里。民国初期铺被废除,以坊、闾取代。惟独十六铺因商业上习称已久,故沿用其名称,但范围大大缩小——以东门路为中心,北至龙潭路,南至老太平弄,西至外咸瓜街、阳朔路的沿江狭长地区,面积仅0.25平方公里。南宋时期,吴淞江上游严重淤塞,加之海岸线日益东移,海船无法循江至昔日繁荣的青龙镇(今青浦镇东北),而改泊上海浦西侧(今十六铺一带),此处逐渐繁华起来。南宋咸淳年间,以十六铺为中心的上海镇已经“人烟浩穰”,“海轮辐辏”,号称“华亭县东北一巨镇”。当时上海镇的管理机构市舶司也设在浦滩(今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由于这里既是上海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松江地区主要的海上贸易市场,所以又称“榷场”、“松江总场”。上海立县后,上海港发展成为中国七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明代吴淞江淤塞越来越严重,户部尚书夏原吉率20万民工拓宽范家浜,形成黄浦江新水道。从此上海成为世界超级良港,十六铺也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的贸易枢纽。清康熙开放“海禁”,上海凭借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海洋和内河航运业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沙船业再度兴起,更给十六铺带来了无限生机。据史料载,在清乾嘉盛世时期,“南北物资交流,悉借沙船。南市十六铺以内,帆樯如林,蔚为奇观。每日满载东北、闽广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上海港有北洋、南洋、长江、内河、远洋5条货运航线,聚集在十六铺一带的船舶最多时达3500多艘,除沙船外,还有天津的卫船、福建的鸟船、宁波的蜑船、广东的估船等,南北五六里江面“密泊如林,几无隙处”。上海港出口的货物主要有棉花、布匹、丝绸、茶叶、陶瓷等;进口货物有北洋的豆类、油料、肉类、小麦、药材、木材、水果,南洋的糖、胡椒、海参、燕窝、苏木、烟、咸鱼、玻璃、肥皂,日本的银、铜、海货、漆器、珍珠,东南亚的鱼翅、象牙、藤器、樟木、檀香、玳瑁、洋红、鸦片等。十六铺地区汇集了不少货运仓储码头,自北向南依次有会馆码头、杨家渡码头、盐码头、大码头、洪升码头、洞庭山码头、竹行码头、王家码头、万裕码头、公义码头、永盛码头、利川码头等,大量与码头相关的街巷名称留存至今。小东门至董家渡万商云集,店铺栉比,百货山积,形成一个繁华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晚清时期,十六铺一带从事埠际批发业务的主要集市有:洋行街(今阳朔路)上闽粤商人经营糖、海味、桂圆及海参、燕窝、檀香等;豆市街上聚集了许多米豆、杂粮、油饼商行,附近棉阳里、萃丰弄、吉祥弄一带汇划钱庄多因豆市而设;大、小裕兴街(今平湖路)及中山南路一带经营江浙、闽广及华北、东北等地的水果;今方浜东路、中山东二路附近开设数百家鱼行;里、外咸瓜街沿街大多为咸鱼、腌腊、瓜果店铺,还设有大中型药材行几十家,批发业务遍及全国,成为国内六大药材集散地之一;老太平弄、中山南路多开设桐油苎麻行;竹行街的店铺以经营竹料为主;花衣街是棉花集散地,秋末摘棉季节,各地棉农运棉至此出售,闽粤客商来此购棉南运。清代,十六铺一带已形成五方杂处格局。为敦和乡谊、联络同行,十六铺附近出现了数十家会馆公所,主要有泉漳会馆、潮州会馆、腌腊公所、信业公所、参业公所、药业公所、西烟业公所、渔业公所、靛业公所、豆业公所、油麻公所、水果业公所、鲜鱼业公所等。会馆公所的经营活动促进了十六铺地区的繁荣和上海经济的发展。十六铺地区还是手工业作坊集聚之地,这种作坊大多为前店后工场,篾竹街(加工竹篮)、猪作弄(杀猪)、狗肉弄(杀狗,后改称钩玉弄)、染坊弄(染布)、汤罐弄(制作汤罐,后改称汤管弄)、芦席街(编织芦席)、筷竹弄(加工筷竹)、洗布浜(染坊洗布)、洗帚弄(加工洗帚)等都是以作坊形成的街市。十六铺是西方列强进入上海的见证。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林赛和传教士郭士立为刺探中国经济和军事情况,驾船私闯黄浦江,在十六铺天后宫登岸。经过窥视,他们了解7天之内有400艘载重量为100~400吨的帆船经过吴淞口驶往上海港。据此,他们推算出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并且是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上海开埠后,上海港国外航线日益增加,货运量也直线上升。自咸丰三年(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同治元年(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创办旗昌轮船公司,在十六铺建造旗昌轮船码头,开办汉口、宁波航线的客货营运及陆上仓储,并拥有附近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4处码头。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政府在十六铺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后又收购旗昌码头和金姓4个码头,统一命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南栈码头,并沿浦滩兴建13座浮码头,这就是十六铺码头的前身。抗日战争时期美商卫利韩公司购得金利源码头,改称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罗斯福码头,更名为江西码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码头,仍名金利源。1951年,金利源码头归属上海港务局,定名十六铺码头。十六铺码头南侧大达轮船码头由清光绪状元张謇创办,是中国第一家民办轮船公司。十六铺地区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宋末元初在上海浦滩建顺济庙(天后宫),祈妈祖庇佑海船。元末庙毁,明代在城墙上建丹凤楼,成为邑人端午观看浦江龙舟和重阳登高辟邪的好去处。小东门外方浜上有一石桥,明弘治进士陆深所建,名学士桥,每逢中秋夜,皓月当空,水、桥、月相映成趣。后来丹凤楼和学士桥分别以“凤楼远眺”和“石梁夜月”之名列入沪城八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江海关移驻上海,设在小东门外。咸丰十年(1860年)美国长老会在小东门外开设美华书馆,在中国率先使用电镀字模,翻译出版了大量科技书籍。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从十六铺到广东路敷设电线,两端各设通话室,是上海最早的简易电话。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黄浦滩修建“南市外马路”,是国人在上海自建的第一条马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海县衙拨款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建造南市电灯厂,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发电厂。次年正月初一夜从老太平码头至公义码头沿黄浦江一带30余盏电灯齐方光芒,《申报》载:“日坠崦嵫,电光大放,九衢四达,几疑朗月高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商电车公司以十六铺为起迄点开通了上海最早的有轨电车线路。同年,京剧名伶夏月润、夏月珊、潘月樵在十六铺建造上海最早的近代剧场新舞台,演出文明京剧,孙中山曾多次前往观看。十六铺是剧院集中之地,春喜园、北平轩、景芳茶园、禧春茶园、丹凤舞台、兴仙记、同乐戏院等观众盈门,每夜笙歌乐舞不断。淞沪战争时期,日寇曾19次轰炸南市,1937年8月16日,日舰用大炮、机枪向大达码头、董家渡码头一带轰击扫射;22日,4架轰炸机投掷数枚重型炸弹,火光冲天;11月19日,30余架日机又在十六铺轰炸,并用机枪扫射,百姓伤亡惨重;11月11日,日军在浦东沿江架设四五十门大炮,加上江中军舰,齐向南市轰击,十六铺至董家渡繁华地区遍地瓦砾、满目疮痍。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苏北、安徽难民在咸瓜街一带搭起木板简屋,形成大片棚户。解放以后,这里居民生活逐渐改善,但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又搭建了许多棚户简屋,还出现了不少楼上楼、阁中阁。棚户区设施简陋,巷道拥挤,居民矛盾迭发,危房火险隐伏,严重损坏了十六铺地区的形象。相关故事:“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杜月笙出生在上海浦东高桥镇南的杜家宅。这一天恰逢中国农历的“中元节”,又称“鬼节”,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为“月生”。后来他自己改名为“镛”,号“月笙”。4岁以前,杜月笙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此后他先后由其继母和舅父抚养,年少辍学。14岁的时候,家人让他到十六铺的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从此开始了只身闯荡上海滩的生涯。当时的十六铺小东门一带,是华洋杂处的租界地,也是重要的对外通商码头,是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大小的赌场、烟馆、妓院也像苍蝇、老鼠一样在这里孳生蔓延。这里是官、商、地痞流氓以及一切社会渣滓聚集的地方,然而这里也是少年杜月笙的“乐土”。由于很小就有赌博的恶习,在十六铺,他经常混迹于大小赌场,终日与地痞流氓为伍,看到有运水果的船只开来,就半偷半抢地拿一些,然后到大街、茶楼、烟馆、赌场去叫卖。在十六铺,势单力薄的“水果月笙”是一个注定要受到其他流氓欺侮的角色。为了寻找庇护伞,杜月笙就拜了陈世昌为“老头子”,加入了青帮。陈世昌又名陈福生,绰号“套签子福生”,在青帮中排“通”字辈,手下有一伙亡命之徒,人称“三十六股党”,横行于十六铺一带。杜月笙按“大通悟学”的排行,排在“悟”字辈。经过陈世昌的介绍,杜月笙到了当时叱咤上海滩的黄金荣门下当跟班。黄金荣是当时法租界的华探督察长,而且其势力不但遍布全上海,还达到了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在当时是有名的“大亨”。年少的苦难经历磨练了杜月笙,他变得机灵诡诈,善解人意,再加上得到黄金荣的情妇桂生姐的喜爱,很快就由跟班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的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1925年杜月笙在租界和军阀当局的庇护下成立了“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的鸦片提运,同年担任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任纳税华人会监察,势力日大,逐渐取得了与黄金荣平起平坐的实力。1927年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为蒋介石镇压革命充当打手,取得了蒋介石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1929年杜月笙任法租界公董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