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及百日咳综合征主讲人:梁冬施主要内容百日咳及百日咳综合征定义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重症百日咳特点死亡病例2例百日咳定义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鲍特氏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类增高。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百日咳病原体百日咳杆菌致病抗原凝集原:致病百日咳杆菌:1、2凝集原型,1、3凝集原型,1、2、3凝集原型3种血清型。血凝素:是百日咳杆菌外膜蛋白的一种组成成分,电镜下是丝状结构,增强百日咳毒素活性。毒素:5种毒素,不耐热毒素、气管细胞毒素、脂多糖内毒素,腺嘌呤环化酶毒素,百日咳毒素。百日咳综合征定义类百日咳综合征不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而是由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微生物所致;临床症状类似百日咳。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是腺病毒,1,2,3,5型腺病毒常见。其他尚有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免疫计划之前免疫计划之后近些年(2001、2002)百日咳流行病学100/10万~200/10万3~5年流行1次1/10万以下3~5年流行1次有反弹1/10万左右3~5年流行1次百日咳流行病学遍布全世界,多见于寒带及温带,全年均可发病。冬春两季高发。平时散发,居住条件差的地区可局部流行。美国百日咳流行趋势美国2000年百日咳发病的年龄分布中国百日咳发病数及发病率中国发病月份百日咳杆菌鼻咽喉呼吸道粘膜(纤毛上皮细胞)毒素血毒血症发热脑病脑支气管粘膜肺肺炎黏膜发炎、影响纤毛运动痰液堆积刺激中枢痉挛性咳嗽血液回流受阻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百日咳发病机制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卡他期潜伏期2~21天,一般为7~14天。典型经过分为以下三期:卡他期(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3~4日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痉咳期阵发性咳嗽,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痉咳期少数病人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浮肿、眼结膜及鼻粘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成人及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痉咳。婴儿由于声门狭小,痉咳时可发生呼吸暂停,并可因脑缺氧而抽搐,甚至死亡。此期短则1~2周,长者可达2月。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恢复期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肺炎、肺不张等其他症状)可长达数月;主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气胸膈疝等百日咳脑病中耳炎出血疝气等呼吸中枢其他辅助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分类自发病第一周末开始升高;痉挛期增高最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可达20~40×10^9/L或更高,由于淋巴细胞促进因子的作用,淋巴细胞分类一般为60~95%。辅助检查细菌培养:咽拭子养阳性率高,第一周最高,后逐渐降低。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血IgG≥4倍增高,诊断金标准。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价值。Anti-PT-IgG(中后期指标)、IGM(早期指标):普及率高,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结果准确。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呼吸道隔离避免刺激营养支持发生窒息时应及时做人工呼吸、吸痰和给氧;痰稠者可给予祛痰剂或雾化吸入;对症支持治疗维生素K1针镇静剂:睡前使用,保证睡眠。如苯巴比妥或安定;非那根:1mg/kg盐酸普鲁卡因:3~5mg/kg/次,加入葡萄糖30~50ml中静滴,1~2次/日,连用3~5天,有解痉作用。重症可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卡他期4天内:应用抗生素可减短咳嗽时间或阻断痉咳的发生;4天后或痉咳期:应用抗生素可缩短排菌期,预防继发感染,但不能缩短病程;首选红霉素30~50mg/kg/日,连用7~14天;罗红霉素:5~10mg/Kg/日,分2次口服,7~10天为一疗程;阿奇霉素10mg/kg/日;并发症治疗合并支气管炎或肺炎:用抗生素;单纯肺不张:体位引流,吸痰,物理疗法;必要时支气管镜检查;脑病:巴比妥钠抗惊厥脑水肿:20%甘露醇针,必要时地塞米松针;丙种球蛋白:15ml/kg,可使痉咳减少;重症百日咳临床特点早产儿患儿得百日咳更容易变成重症。年龄小于3个月,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白细胞升高,升高明显者,病情重;有文献指出白细胞达100*10^9以上可预示死亡出现并发症: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B超监测)严重者更容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