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防治与护理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蒋耀辉主要内容小儿发热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手足口病一、小儿发热正确使用体温计肛表用于肛门,口表用于口腔和腋下,3岁以下不适用口表试表前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正常情况下体温有波动,晨起最低,傍晚最高,哭闹、活动、进食后增高,因此要在安静下进行,进食后,运动出汗要30分钟后测量。取出体温计转动,看到一条粗线,从水银柱上读数。正常体温腋温测五分钟36-37度,肛温测2-3分钟36.2-38度,口温舌下测2-3分钟36-37.4度体温计使用完毕用酒精棉球擦干净装好小儿发热定义: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人体防御疾病与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反应。是生理性主动调节正常体温的变化性别、年龄以及种族昼夜及季节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室温过高测温时间长短体温测量腋表:5分钟正常体温36-37℃单纯体温达37℃以上,可不认为是病态发热分类按体温高低将发热分4类,以腋表为准38℃低热38℃~38.9℃中度发热39℃~41℃高热41℃超高热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家庭处理:低热物理降温:冷敷、枕冰袋温水浴:水温比体温低2℃~3℃擦浴:35%酒精,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四肢不要穿太多室内保持通风,室温20℃-25℃,湿度60-65%家庭处理:中度热38.5℃物理降温38.5℃看年龄6个月物理降温为主6个月适当用退热剂高热及超高热:物理+药物降温退热处理后半小时复测体温高热惊厥好发6个月~3岁先热后惊厥表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群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上翻或凝视,多有意识障碍,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后恢复快。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均正常高热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几率为2%~7%高热惊厥家庭处理加强护理:病儿去枕平卧,头侧位,不要搬运,不要摇晃及大声喊叫,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分泌物,用裹布的筷子或木片塞在孩子的上下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保障通气,指压人中穴,窒息时行人工呼吸控制高热:药物降温抗惊厥药物:安定、苯巴比妥等发作缓解后迅速送医院!二、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呼吸道感染为什么小儿易患呼吸道疾病?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免疫特点有关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官腔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的清除吸入的微生物,不仅易于感染,而且易导致呼吸道阻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6个月以后的宝宝易患上感,3岁后减少病因:病原体:90%以上上感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后易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全身及呼吸系统:可骤然起病,表现位高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也可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干咳等消化系统:常有食欲不振;婴幼儿可出现呕吐、腹泻;年长儿可以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与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家庭护理一般护理:注意休息,不要穿的太多,保持通风,清淡饮食,多喝温开水,促进排便对症处理:退热、镇静、缓解鼻塞等物理降温:中成药: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等预防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看护者预防科学喂养: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贫血及佝偻病加强锻炼接种疫苗三、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以2岁以内小儿多见病因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2.肠道外感染:见于上感、肺炎、败血症等原因: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非感染因素1.饮食不当:喂养不定时,不足量,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2.气候因素:天气过热,腹部受凉3.过敏性:如对牛奶或大豆过敏引起的腹泻4.其他:乳糖酶活力下降或肠道双糖酶缺乏,致使肠道对糖类食物消化吸收不良易感因素1.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营养素要求高,胃肠负担重2.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低及胃肠道分析型IgA含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轻者4~6次/天,重者10次以上大便性状的改变: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糊状便,可有黏液或脓血常有食欲减退或呕吐,重者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鉴别诊断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表现,食欲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进食其他食物后,大便次数逐渐转为正常细菌性痢疾:有不洁饮食史,大便多为脓血便、有里急后重;大便镜捡可见大量红白细胞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家庭护理加强护理:注意休息、保暖、卫生等清淡易消化食物:母乳喂养:少量多次哺乳人工喂养:可用不含糖的奶粉,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道正常饮食。控制感染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可吸附肠道病原体喝毒素,使受损的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强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微生态药物: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侵袭,从而控制腹泻液体疗法:口服补液及静脉补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何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自制糖盐水:500ml温开水+1.75克(半啤酒瓶盖)精食盐+10克白糖(2小勺)自制米汤加盐液:500ml米汤+1.75克精食盐ORS(口服补液盐)液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发生在每年8~11月2岁以下多见早期呕吐,合并上感,发热、腹胀等水样便、蛋汤样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部分宝宝口渴及烦躁、脱水自限性疾病,5~7天自愈抗生素治疗无效处理初期减少奶量,以补液盐代替,减少胃肠负担恢复期饮食:母乳喂养: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人工喂养:从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开始,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防止脱水:口服补液盐腹泻的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及日常护理合理喂养,按时科学添加辅食避免夏季断奶遵医嘱服轮状病毒疫苗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多发,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主要表现:-急性起病,发热或不发热-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治疗对症处理:退热、抗病毒等注意休息,饮食清单,多饮水流行期间隔离患者2周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预防个人-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回来后洗手-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运动-出现症状即使就诊-看护人亦应注意洗手(饭前便后,护理患儿后等)-奶瓶、奶嘴等消毒请注意婴幼儿病情易变化婴幼儿不会表达,症状易被忽略因此,若有不适,应尽早就近就诊谢谢聆听祝宝宝们健康成长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