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另外,清明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简介清明节传说——关于寒食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习俗补充: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放风筝补充: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还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荡秋千“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每逢此节,人们都要到先人墓前祭奠,以寄托缅怀思念之情。扫墓荡秋千踏青(春游)植树放风筝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传统,继承革命遗志,让我们共同踏上被记忆尘封已久的革命道路,共同追忆那红色足迹!扫墓又称上坟,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缅怀先烈继往开来《站在烈士纪念碑前》誓词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当时,她尚未满15周岁。1952年10月,为打击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战士邱少云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倒在了革命前进的路上,没有留下名字,可他们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他们中也有像我们一样年龄的孩子,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新中国,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孝顺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学会刚毅!面对困难,敢于说不,学会勇敢!热爱劳动,做个勤劳的孩子!发奋读书,肩负天下!做一个有志向的孩子!尊敬老师,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遵守班纪校规,做一个守纪的孩子!爱护环境,做一个讲文明的孩子!关爱他人,做一个善良的孩子!•韩国:扫墓不烧纸钱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