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2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的概念是对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从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2)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3)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应把土地的空间地域性与时间动态性看做是认识土地系统演变的两个基本方面。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土地对于外来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是,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5)多功能性:土地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由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如何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发挥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6)有限性: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土地资源还有潜力可挖。7)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土地具有养育功能,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和协调者,养育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土地是所有自然资源的载体,3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土地具有承载的功能,人类的居住、休息、娱乐和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是生物生存、人类生产和活动的基地。土地具有景观功能,多样性的土地类型和景观,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土地的上述功能不能被其他任何生产资料所完全代替,土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和功能的作用。5、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下述特殊性:①一般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的,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②一般商品是属于价值物,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③一般商品在空间上是可移动的,而土地这个商品的位置却是无法移动的,因此通常被称为不动产。(思考:土地价格是成本价格?社会价格)2)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的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土地制度对土地利用的种种约束实质上表现为对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性质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因此,土地的产权特性是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增值特性:土地的增殖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利用改造。土地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占有或垄断而成为固定资产,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土地所有制。(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复杂性)4)不动产特性:土地不动产特性主要源自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土地是不动产,它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地产不同于社会的其他资产,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它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甚至,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土地的这种永久使用特性使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6、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出发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自然客体的不断认识和了解;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不断地开发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衍提供保障。因此,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土地资源学应当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土地和土地资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组成特点2)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演变规律、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分类、分布)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调查、评价)4)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以及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方法(利用)5)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整治)46)为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保护)7、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这一部分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等内容。②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①土地生产潜力分析方法②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③人口容量分析④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⑤基本农田保护规划⑥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战略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①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②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的布局、规划、地籍(技术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规划与经济决5策(宏观调控);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制度和法规)8、土地资源学的思维特点由于土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因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首先,在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与土地系统的总体特征和功能时,牵涉到地学、土壤学、气候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具体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上述各种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因此,土地资源学是一个包含地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结构。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需要具备以下思维特点(模式):1)系统论思维: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从限制因子到总体功能。2)问题导向思维:问题导向思维在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中起支配作用,是其思维主线之一。3)自然伦理思维:既强调土地利用的效率,也重视土地配置的公平,包括社会公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理性的方式,节约利用土地,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动态思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地供需矛盾和土地利用所发生问题的内涵是不同的。5)生态经济思维:兼顾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0、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1)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强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性和创新性;2)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重点领域的深入发展;3)重视土地资源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服务。(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