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我的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喻论证侧重以形象含寓意。例如--中考题《说嫉妒》中有这样一段话“: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又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麽时候离人近,什麽时候离人远: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麽看起来就大一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注意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值得一提的是,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同志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证”,但类比和比喻毕竟是不同的,它们有许多根本的区别。区别一•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任何论证方法都必须包含有推理、证明的过程,而“比喻”本身不包含比较类推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论点的过程。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为了使齐王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关于纳谏的建议,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首先向齐王分析他作为国君所处的境地,即“受蔽甚矣”。而且这一处境的分析最有艺术性,因为如果直接告诉齐王这点,对方不一定相信,于是他用自己的情况作类比,即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心理原因,推出他们“皆以美于徐公”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悖,所以再由此分析出“我受蒙蔽”的处境。然后将齐王和自己作类比,也就顺理成章地从“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演化到别人都认为齐国很强大、很完美,再到与现实情况的不同,最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本段论述的中心是“王受蔽甚矣”。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虽然费尽周折,但是经过相同方面推理而得到的结论却比直接提出观点更有说服力。臣之A妻私臣,臣之B妾畏臣,臣之C客欲有求于臣,D皆以美于徐公。E(与现实情况不符),F(所以我受蒙蔽)。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A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1(都说齐国很强大、很完美),E1(与现实情况不符),由此观之,F1王之蔽甚矣。培根在《论求知》中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句话分别用野生的花草和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天性和求知,两组短语之间虽然存在比喻关系,但是不构成足以形成论点的判断关系,因此不能说这里存在比喻论证。而我们只要将这句话变换一下,即“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犹如修剪移栽可以修整野生的花草”,这样前一分句就成为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了,而后一分句的作用则是利用比喻论证这一论点。A求知可以完善B人的天性,犹如A1修剪移栽可以修整B1野生的花草。•比喻论证区别二:•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区别三•要求不同。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来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或两种事理在其本质上相同或者相同属性较多。•比喻论证则是与它们所要论述的事理的性质往往很不一致,其属性与本体有的甚至截然不同,只是在某一点上是相似的(大多是含义上的相似),比喻论证的材料还可以是虚假的,象“揠苗助长等。区别四•效果不同。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因为相类比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主要是起着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其理,它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究竟不是事实上的证明,不能代替对论点本身的辩证的分析研究。•如《晏子使楚》中: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尼采: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获得发了疯尼采不是太阳•中国:自诩丰富,资源丰富只是送出,不想拿来要为子孙留资源中国资源有限•在这里,鲁迅将中国当时现状和尼采的相关情况进行类比,进而得出中国资源有限的观点。这也是全文反对一味“送去”,而主张“拿来”的前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用诸葛亮的茅庐和杨子云的小亭与其陋室相类比,唤起读者对德才出众的历史名人的联想,以便有力地证实“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观点。练一练•夏勇《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从敬一丹的〈声音〉说起》一文的最后有这么两段话:•“司法做司法该做的事情,媒体做媒体该做的事情。此乃基本的社会职业分工。抛开具体个案不论,司法缺位时由媒体来替天行道,不仅会毁了司法,而且会毁了媒体。倘若判决的公正要依赖媒体的监督,就像嗜烟者在写作时必须依赖抽烟一样,这是一种可能导致好的结果(作品)的习惯,但无疑是一种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导致对行为者自治的毁弃和机体的衰弱。但是,当一个开始戒烟的文人不得不在好文章和好习惯之间做出痛苦抉择的时候,他的选择恐怕还是好文章。这似乎是人类习惯和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某些为单纯的智慧所不能支配的领域。但是,无条件地尊重司法,媒体司法两相宜,却是通过法治智慧可以达至的政治境界。•可以说,从《声音》里,我不仅读出了媒体的光荣和司法的尴尬,而且,读出了媒体与司法的双重危险。”•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明,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同一实,论者犹谓死有知,惑也。人病且死,与火之且灭何以异?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谓人死有知,是谓火灭复有光也。(东汉王充《论衡》卷二十一《论死》)《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使人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拿来主义》提纲•中心论点:我们要拿来•第一层:摆现象,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提出中心论点:要拿来。•第二层:分论点1、否定送去主义,用尼采、中国煤矿类比分论论点2、否定抛来、送来,列举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等现象分论点3、再次提出论点:要拿来其中先否定孱头、昏蛋、废物的三种错误行为,再摆出选择性拿来的正确行为。第三层:总结全文,强化“拿来”的态度和意义。照应开头。《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本文以“我们要拿来”为中心论点,先摆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错误现象,引出“要拿来”的中心论点。然后,再用尼采、中国煤矿作类比论证,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再用英国鸦片、德国枪炮等,否定“抛来”、“抛给”“送来”,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拿来”,其中先否定孱头、昏蛋、废物的三种错误行为,再摆出选择性拿来的正确行为。最后,总结全文,强化“拿来”的态度和意义,照应开头。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