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技术的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作者:周裴俊张兵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2期摘要:西门子PLC技术在我国各行业生产中运用广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水资源污染加剧,污水处理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污水处理中,利用西门子PLC技术,在提高水处理效率上有非常大的作用。对此,本文具体探讨了西门子PLC技术在污水处理常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详情。关键词:西门子PLC技术;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设计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2.05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水污染形式也逐渐严峻,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威胁人们群众健康的因素。因此,现代城市建设中,逐渐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系统采取合理的水处理方法,使得水排放达到环境允许标准。然而,从当前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上来看,存在控制系统落后、污水处理效率低等情况,对此,本文结合目前最新的西门子PLC技术,探讨该技术在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1污水处理工艺分析(1)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与生物法,按照处理程度划分可以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处理[1],处理程度主要根据水污染的程度选择。其中一级处理主要采取物理方法,除去污水中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污水,其中的BOD含量下降30%左右。二级处理主要除去污水中的胶状物体以及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常使用化学分解的方法,去除率能达到80%~90%左右,出水效果好。三级处理能够进一步对污水难以降解或者的氮、磷等有机元素进行处理,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电渗析法等。(2)工艺流程。污水处理按照一整套的处理流程进行,图1为某处理厂建立的污水处理流程:由流程可以看出,需要处理的污水通过原格栅间及泵房,将较大的杂质进行过滤操作,然后进入沉砂池去除砂砾。次后分成两个流程。流程1:6×104m3/d的污水经过细格栅,然后通过生物池,之后进入MBO反应器,清除掉污水中的COD、BOD5、N、P等物质,让后经由清水池,清水池中投入适量的二氧化氯,龙源期刊网通过配水泵房实现水质再生功能,另外104m3/d的MBR膜反应物经过紫外线消毒后,进入清水池,然后进入配水泵房实现再生,最后输出。流程2:4×104m3/d的污水经过细格栅后,利用流量计计算污水总量,然后进入改造A2/O生物池,去除调污水中的COD、BOD5、N、P等物质,根据出水情况选择投入化学除磷药剂,最后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分离,最后排出。两个流程的沉淀污泥都经由储泥池,并利用脱水机房进行干燥处理,最终形成泥饼,用于工业生产或者填土使用。2基于西门子PLC的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设计(1)系统方案设计。控制系统分成生产管理与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使用DP总线与MODBUS总线,控制站与监控计算机使用以太网连接[2],确保信息能够迅速技术的反应到计算机中。污水自动处理控制系统包括远程输入与输出单元、现场控制站、中央调控、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总流程如图2:1)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中,计算机管理系统由投影仪用计算机、厂长室计算机、总工室计算机与化验室计算机组成,4台计算机皆用以太网连接,辅助设备包括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完成过程监控与管理工作。2)中央监控工作室。中央监控工作室由两台监控计算机PC1与PC2、打印机、服务器、DLP背投显示设备以及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3],能够对污水处理的各个过程进行监控,包括数据采集、集中调度、报表生成、故障分析记录与生成等,通过D显示设备,能够直观的显示出处理厂的各工艺处理情况,由控制人员指导生产。该系统中还包括一套DLP投影系统,主要作用是能够将监控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反映到显示屏中,形成多网格显示系统,通过点击矩阵中的监控系统,利用投影设备在大屏幕上显示,该系统能够同时显示12处监控画面,并且可以根据监控设备数量的大小,采取缩小矩形边框的方式来增加显示数量。3)网络系统。该控制系统以工业以太网、现场高速数据通讯网组成,保证中央控制室、监控站的数据通讯迅速。控制系统中,工业光纤以太网的使用,采取冗余系统设计,能够保证网络系统时刻处于可靠的状态,现场使用的高速网络数据线为PROFIBUS-DP网络,负责PLC控制器主站与从站的数据传输,以太网通讯系统能够实现100Mb/s的通讯速率,大大提高了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合度。3结语龙源期刊网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突破性使用,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并且利用PLC技术构建的自动化控制处理系统,在节省人力与物流方面也起到较大作用。参考文献:[1]徐龙艳,翟亚红.基于PLC的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4(03):52-54.[2]曹东朝.西门子PLC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5):203-204.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