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学习报告海绵城市的原本目的是建立一个城区雨水的中转站,减少城市内涝的问题,并对雨水进行储存、缓慢排放甚至再利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就是低影响开发,它意味着利用绿地自然状态下的透水、储水、净化能力,这不仅对城市排水系统有益,还能使城市生态更加完整,美化人居环境。一、背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土地使用效率,将许多城区土地建造成了硬质化、不透水、无生态的,而排水工作就全部交给了城市下水管网。这就导致每逢下雨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巨大,无法及时对水进行处理和排放。这就造成了城市内涝、初期雨水污染城市内河等诸多问题。而简单地扩大污水处理厂的体量又是不值得的,毕竟降雨在大多数地区不是常态。这就是海绵城市所要解决的矛盾。二、主要思想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回补地下水。LID理你希望变原先的集中管网式排水为利用“生态+人造”的分布式净水、储水、排水。这样既可以降低造价,又能提升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三、主要措施1、对路面进行改造,主要解决排水和热岛效应问题,方法有:1)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代替不透水沥青,这一方法在中国一些公园已经得到采用,但是造价会从没千克约3元升至每千克7.5元。但是透水沥青的空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灰尘堵塞,要用高压水或真空吸尘器进行清洗以延长使用期限。2)铺设砂石路,虽然透水性能更加优良,但是需要每年对砂石进行补充,维护成本较高。可以用与铺设健身小路。3)铺设植草格,植草格空隙很大,维护成本也很低。城市中大面积的露天停车场如果铺设沥青地面夏季往往炽热难耐,还会造成巨大的热岛效应。以植草格铺设停车场地面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材料已经在许多小区停车场有所应用。2、对屋顶进行改造,起到在低成本排水的同时,减少热岛效应的作用。有两种方案:1)采用倾斜屋顶,引导雨水流向屋子边上长有植被的一侧。2)采用绿植屋顶,将雨水暂时滞留在屋顶,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而且可以起到增湿降温、环节热岛效应的作用。3、对路缘石进行改造:路缘石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行车道结构的稳定,同时将车辆和行人之间进行隔离。一般情况下,马路牙子高出行车路面的高度。传统的雨水收集井对管网的要求较高,还没有充分利用路边绿化带的储水作用。(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往往是将雨水排走再用市政用水浇灌绿化带,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铺设带孔路缘石,将雨水引入绿化带就成了LID输水储水、美化生态的重要手段。如果要防止杂物进入绿化带,对污染物进行初步吸附和过滤的话,还可以使用如图所示的带砂石过滤的路缘石。4、改造路边绿化带,建设渗水沟。使穿过路缘石的雨水经过渗水沟表面草本植物和土壤的一次过滤,再经过孔隙度高达40%的砂石层缓冲贮存。最后仍未下渗的从多孔排水管流走。(侧面预先铺防水层?多孔排水管的原理?)这套系统有一个缺点就是垃圾落入水沟不易清理。右面这个是多孔排水管,可以放在渗水沟底部,水会从高水压处渗入、从低水压处流出,使得雨水能够与被有效地疏导。5、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渗透池等生态设施。在其中栽培耐水、耐湿性好,且植物植株造型优美的乔木作为常用植物,如湿地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垂柳等。再辅之以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茎叶肥大、有较深的根系的半水生植物,如芦苇、芦竹、香蒲、细叶沙草、香根草等。可以处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净化空气,有些农村聚落还会用它处理生活污水。水流入后,先经过净水梯田的过滤净化,再流入低洼带,进行暂时贮存,一段时间后,植物会吸收N、P等元素,微生物会分解有机物,当雨水渗入地下时,往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对当地排污强度和降水量的大小要求比较苛刻,一旦污染物浓度超过其承载能力,这种生态设施可能反而会对当地的景观、土壤造成破坏。另外,有研究显示,在厌氧环境中三价铁会被微生物作为电子受体而还原为二价铁,进而溶解迁移到土壤各处,再次氧化后成为三价铁胶体,有利于对N、P的吸附。因此人们往往采用富含三氧化二铁的材料建设人工湿地。6、修建地下滞留池。相当于在硬质路面下修建了一个可供雨水沉淀、下渗的的缓冲带,有利于减弱排水管网的处理负荷,还可以将部分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四、实施案例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走近科学介绍):那考河整治项目总投资约11.9亿元,是国内首个实施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的PPP项目。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化技术改造,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实现‘一条龙’治水。国外的案例诸如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可以在平时用作公共广场,下雨时变成池塘用来蓄水(反正下雨时又不会有人愿意待在广场上),及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陡坡用植草格,既能固定河岸,又不阻碍湖滨缓坡建设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还加入了建筑物侧面的绿墙。类似的做法值得许多主要依靠室内照明的商场、办公楼借鉴。不仅可以利用屋顶的雨水,还能提升城市景观的活力。五、建议总体来看中国的海绵城市设计大多还集中与公园或者城区河流,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深入到市民的生活区,这也许与我国城市空间利用比较紧张有关。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在中小城市设立海绵城市的试点,可能会更符合我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