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词抒情第1页共5页一、诗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三、赏析诗言志词抒情第2页共5页建康是六朝时的都城,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唐朝的都城虽然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其奢靡荒淫,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在秦淮河畔又听到此曲,不禁又发忧世之情: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以这种亡国之音寻欢作乐,怎能不使人有历史重演的隐忧呢?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四、练习题、答案【试题1】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7.(07年桂林)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诗言志词抒情第3页共5页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的画面。(1分)9.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唐李商隐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4.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1分)。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同即可)7.D8.凄冷、迷蒙9.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试题2】①请欣赏首句中“笼”字的妙处:答: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②次句点明了:诗言志词抒情第4页共5页答:时间:夜里;地点:秦淮酒家。使景物具有了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泊秦淮。③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触景生情。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试题3】(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答: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言志词抒情第5页共5页答: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