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宁城市社区结构变迁与社区统战工作发展(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辽宁城市社区结构变迁与社区统战工作发展(一)论文关键词]社区结构;社区统战工作;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社区组织结构、职能结构、人口结构、社区主体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社区统战工作的对象扩大、结构复杂,功能增强、优势凸显,领域拓展、联系紧密。社区统战工作与单位统战工作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互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成为社区统战工作最为关键的内容,社区统战工作呈现出社会化、互动式的明显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城市社区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区组织结构、职能结构、人口结构、社区主体文化价值观念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社区结构的变迁既为社区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条件下,如何创造性的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增强实效性,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宏观背景,以辽宁城市社区结构变迁为研究个案,揭示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社区结构变迁背景下社区统战工作的发展趋势。一、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社区结构的变迁1.社区组织结构的变迁。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长期处于“以单位制为细胞的、以纵向组织为中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之下”1],社区中各社会组织尽管居于同一社区,但彼此分别属于条块分割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并直接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彼此之间不存在也无法存在直接相互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社区内各类事务的管理只有通过不同的行政条块按自上而下的途径实现。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的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大量涌现,政府与单位、个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对各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管理控制能力逐步削弱,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改变企业办社会、学校办社会、机关办社会的状况,广大职工开始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本来由单位承担的一部分社会功能逐步向城市社区转移,原来只存在于地理意义上的社区变成了有紧密联系、按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同时,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也要求加强社区内各组织间的横向联系与互动,这就使社区内各组织间的互动模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单一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日渐被复杂的多元互动、纵横互动模式所取代。社区组织结构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单一的纵向垂直管理结构变成了多元的纵横互动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决定社区的建设和发展。2.社区职能结构的变迁。社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区职能结构的变迁。第一,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根本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一部分诸如技能培训、社会福利、就业安置、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则直接地转移到了社区。第二,凝聚人心职能凸显。由于政府、单位管理服务职能的弱化,大量的“单位人”转化成了“社会人”,人口老龄化明显,无单位隶属关系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居民流动性增强,社会越来越趋于“分散化”,个体利益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要完成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进步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三大历史任务,客观上要求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合力。这种整合凝聚人心的职能也责无旁贷的落在了社区。3.社区人口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历史性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第一,阶级阶层构成的变化。一是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包括工人阶级的队伍明显壮大,结构(产业结构、知识结构、所有制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出现分化。二是中产阶层的初步发展。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使传统阶级阶层分化的同时,也给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创造了就业条件。三是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开始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与再生产逐渐强化;阶层之间的界限明显,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第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据辽宁省统计局发布的《辽宁省2005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省常住总人口已达到4221万,而每10个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比重还在上升!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就标志着社会已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按此标准来划分,我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是家庭所在的社区,这就势必要求每个社区都要为众多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提供良好的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和公共安全等服务,从而要求城市社区全方位发展。第三,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中的无单位归属人员中除以前极少数未就业的家庭妇女和极个别的社会闲散人员外,又增加了大量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据辽宁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05年9月末,全省共有离岗职工136.4万人。无单位归属人员的增多,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政府发挥更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作用。第四,外来人口增多。外来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区的环境整洁、治安秩序、计划生育、人口管理、安置就业等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区的工作对象就不仅仅是本社区正式居民,也包括一部分非正式居民;城市社区的工作内容也不仅仅包括对社区的正式成员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也包括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和服务,并且后一项任务正在成为城市社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4.社区主体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社区组织结构、职能结构、人口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作为社区主体的“社会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这种变迁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强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显著增强,价值取向由单一转向多元,价值评价由被动顺从转向自主独立。第二,公共道德的失范与危机。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和总体上产生积极变化的同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扭曲和道德失范的现象,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职业伦理有所弱化。此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更加需要共同的精神信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也无比强烈。社区无疑成为了“社会人”真正的“家园”。而家园最能牵动每个人的心,爱护家园最能感动每个人的心,建设家园最能激励每个人的心。因此,社区就成了构建社区居民普遍信奉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及社区归属感的平台。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