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培养模式,提高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东北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处吕晓乐摘要本文论述了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财经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措施。关键词培养模式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据统计,200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5.9万人,同比增长33%,200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9.6万人,同比增长23%,2003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6.79万人,同比增长35.84%,2004年则更是达到了33万人[1],增幅惊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样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建国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校教师和科技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导致培养模式也较单一、僵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学徒型、专业型、协作型和教学型四种模式[2]。学徒型主要是适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而专业型则适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协作型则对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较为合适,教学型一般来说主要是应用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多年来我国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徒型和专业型的模式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对包括专业学位人才在内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比较滞后。而实际上,社会对包括专业学位人才在内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近年来已大大超过了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术型学位硕士生攻读完学位后希望去企业部门工作的比例几乎接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去企业部门工作的就业意向[3]。这种脱节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2(二)课程设置方面1.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我国研究生教育历来是重理论,轻实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则是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小。财经类学科应用性很强,社会需求的是一上岗就能立刻进入角色的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生存法则,它们不愿意接收不能给它们带来效益的所谓人才。在企业看来,现在高校培养的财经类研究生动手能力不强,很多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岗前培训。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缺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意识。财经类研究生的课程大都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设置的,侧重于理论的探究与思考,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财经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甚至于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受到影响,例如“案例教学”由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变成了“举例教学”。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最终也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脱节。2.课程设置面窄经济学和管理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近年来,其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以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例,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试图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4],他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成功事例,该事例表明,财经类学科的发展逐渐超出了传统的财经类学科的范畴,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正在逐步拓展和加深。而现在国内的财经类教育在这方面已经落伍了,课程设置面仍然集中于财经类学科的狭小范围内,缺少跨学科的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视野狭窄,成为“专业深井型”[5]的人才,虽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少学科背景,在新形势下从事学术研究就会缺少后劲。3.必修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探究性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6]、“创造性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标准,是研究生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真谛”[7],这要求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具有创造性,能够追踪学科前沿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由于现在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比重较大,选修课比重较小,缺少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的研究生的需求,限制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三)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关于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学界已有诸多论述,如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等方面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队伍除了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以下几个问题。1.导师队伍缺少实践经验前文提到过,财经类学科是应用型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是有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是“象牙塔式”的,它们可以在封闭的校园里创造、发展、传播,而财经类学科是与社会实践紧紧联系的,不能囿于校园的围墙而存在。例如管理学中的企业管理学,它以工商企业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这个性质决定了从事该学科的研究就要面向社会,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以指导实践为目标。这要求从事该学科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然后留校工作,几乎很少走出校园,自然也就缺少经验,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却从未从事过真正的企业管理,他的知识仅仅来自于书本和课堂。自然地,这样的教学效果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而大打折扣。2.导师队伍学科背景单一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的趋势,许多前沿课题都是跨学科的,只有具有不同但相关的学科背景的学者合作才能完成。而现在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学科背景的单一,难免会使其培养的研究生视野狭窄,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会扼杀其创新性,导致培养的研究生研究能力不高,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3.导师队伍相对封闭与财经类学科开放性的特征相对,其导师队伍却显封闭,主要表现是导师遴选机制封闭。导师队伍主要从取得学术型的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人群中选拔,很少聘请那些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来任教;另一方面,导师队伍仍然以全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很少,而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兼职教师增长很快,如美国自70年代以来,在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兼职教师的增长幅度高于全职教师的增长幅度”[8],而事实证明,“研究生导师队伍多元化对于确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学位结构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9]。二、创新财经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的问题,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改4革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一)财经类学科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第一,财经类学科是应用型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医生常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分配给不同的个人”[10],而管理学“诞生之初,其研究的内容就是大工业企业的管理问题”[11]。及至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对知识员工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12],财经学科的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指向性都很强,可以说是致用之学。第二,财经类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行为经济学,它是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002年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由于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可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说明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管理学亦如此,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诞生的各种管理学分支层出不穷。(二)财经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财经教育的职业性强财经教育应该主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因为社会需要的大都是符合企业需要的,适应企业有关工作岗位的人才,这要求财经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第二,社会对财经类研究生的需求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这些需求的大部分是应用型的人才。从国际上看,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硕士学位,学术型的只占15%,专业型的或者是应用型的占85%”[13]。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财经类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术型人才比重较大,社会需求大的应用型人才所占比重较小,这必须改变。第三,财经教育国际化程度深、国际竞争激烈国内许多高校都采用了外语原版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材,采用双语教学,还有许多学校与国外著名的教育机构合作进行MBA、EMBA与MPA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到境外设点,国际两流日渐频繁。同时,随着入世后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国际著名高校势必挺进我国,而国内财经教育肯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5三、具体改革措施(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多样化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不仅仅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使培养目标多样化,进而使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位可以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前者主要培养科学接班人,后者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员为主,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4]。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以专业型的模式为主,而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可以采用教学式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规模上,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15]。(二)改革课程设置1.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诱发研究生潜在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研究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就会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发展多种能力[16]。对财经类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只能是无的放矢的空论。实践课程不仅仅包括实习、做实验,要贯穿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培养单位与校外的公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培养的模式,培养单位要根据研究生所学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规划,安排研究生到校外的公司企业去挂职锻炼,培养单位要全程跟踪。2.拓宽课程设置的学科范围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顺应这种变化。培养单位要增加与学科前沿相关的课程的比重,增加其他学科课程的数量。当然,如果这些措施只由培养单位一家完成的话,可能不切实际,比方说有的财经类院校,学科相对单一,缺少其他学科,师资力量不足,不可能要求他们大规模引进其他学科的师资。因此,要推行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学分互认,让研究生在各个培养单位之间跨学科选课,以获得学分。这样可以共享各自的优质资源,达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研究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为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将来6的研究打下建设的基础。3.加大选修课比重,推行弹性学制实施选课制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又有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17]。因此,应该加大在研究生培养中选修课的比重,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的个人的发展意向和兴趣爱好,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乃至跨校进行选课,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宽其知识面,夯实其知识基础,提升其创造力。弹性学制的实施能够从制度上保证研究生自主选课的顺利进行,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多采用弹性学制,事实也说明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要逐步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三)构建合理的导师队伍1.建立开放性的导师遴选机制针对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特殊要求,导师队伍的遴选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从高校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中选择,而应扩大范围。首先,可以从社会中的公司企业聘请具有成功经验的人士来担任兼职导师,给研究生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这些人士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更具体、更生动、更贴近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加大从其它学校聘请兼职导师的力度,不仅仅可以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不同学术文化背景的导师的加入,有利于活跃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有,鼓励导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实践,在企业中兼职,积累实际经验,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建立导师组负责制单一的导师制培养,研究生很难跳出其导师从事的学术领域,造成“学术门户”[18]现象,不适应现在财经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得趋势,不利于研究生追踪学科前沿课题的努力,不利于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科知识的融合,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因此有必要实施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可以是由来自同一个一级学科下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的,条件成熟的话,可以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