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授课日期20年月日第周时数课型新授课题伤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2、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力目标: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和艺术特征情感目标:对作品中所显现的悲剧原因与社会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教学重点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和艺术特征教学难点对作品中所显现的悲剧原因与社会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教学资源课本、教参及ppt教法与学法教法:研讨教学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板书设计教后记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相关文化常识复习二、新授(一)鲁迅的小说创作1.创作实绩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狂人日记》之后,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编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里。《呐喊》于1923年出版,收集了1918—1923年的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于1926年初出版,收集了1924—1925年发表的11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狐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收集了8篇小说,其中第1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如鲁迅自己所说,该集子的8篇故事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改编后传达鲁迅自己的思维。《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起死》《非攻》(二)解题本篇写于1925年,翌年收入《彷徨》集。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为争取个性解放的爱情故事。作品由“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睛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鲁迅先生于1923年底在《娜拉走后怎么办》的演讲里指出,没有经济制度的变革,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这篇小说即是这一见解的艺术反映和进一步深化。(三)读课文思考:《伤逝》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参考:故事情节小说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故事。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勇敢地冲出家庭。不幸的是在获得幸福的生活之后,便沉湎在日常琐事里,当男主人公也慢慢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时。失业的打击开始威胁他们的生存和爱情,最后终于分开,且女主人公最后失去了生命。三、拓展:鲁迅的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⑴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言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和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旧世界的斗争精神。《狂人日记》《长明灯》⑵辛亥革命教训的深刻总结痛感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药》《风波》⑶旧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与希望、要求与理想,塑造了众多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正传》《故乡》《祝福》《明天》《离婚》⑷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探索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属于封建教育制度产物的知识分子。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封建主义的伪善者和道德家: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一类是接受过新思潮,受过“五四”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解脱封建制度和思想加以他们的精神枷锁,要求个性解放;不去进行韧性的战斗,不愿和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相结合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子君(《伤逝》)⑸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2.艺术特色⑴选择有意义的题材,深刻挖掘题材的内在含义“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⑵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⑶凝炼朴素的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一明术》)四、作业课后阅读《伤逝》两遍,思考概括故事梗概。第二课时一、导入:复述故事梗概二、新授1.故事情节故事的梗概是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爱情自由与经济独立经济独立在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爱情本身的内在规律:“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2.思想意义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既赞扬了他们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勇气,又强烈谴责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的迫害,更重要的是触及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作品揭示出男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压迫,批判了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和恋爱至上主义的道路。3.写作特点A.强烈的深沉的抒情笔调。⑴采用手记的形式,别具一格。⑵小说中的“我”,既是一个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又兼有抒情主人公的职能。⑶作品里许多地方采用便于抒发感情的倒装句式,这种句式具有延宕节奏的抒情特点,把主人公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深沉、浓烈,增强了抒情意味。B.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⑴蒙太奇式的断片组接。整篇小说21个断片,这些断片之间又并非全是故事的顺叙,而是具有一种跳跃感,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⑵小说以子君和涓生的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束为线索而展开,通篇脉络清楚,情节紧凑。C.动人情思的细节安排,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这突出地体现在对子君的刻画上。三、拓展——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表当今天的我们隔着长长的历史时空,回顾广州女子许广平的一生,重温那些或慷慨激昂或平凡无奇的往事时,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位从广州高第街走出来的女子的血液里那种不愿逆来顺受、不安分守己的气质。如果没有这种坚毅的勇气与力量,或许就没有后来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鲁迅先生也就不会有他“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无论是幼时的拒绝裹脚、争取到与兄弟们一起进私塾念书的机会,还是强烈要求解除婚约,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都已经让许广平不为世俗观念所囿的个性凸显出来。而考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当中,许广平已经在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走了下去。进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许广平仍然本性不改,她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带领同学发起了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不羁的性格甚至让她被杨荫榆冠以“害群”的称号。然而,正是她的不“安分”,正是性格中的淘气和放肆,让许广平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战友、伴侣——鲁迅先生。从师生友谊到后来那场惊动天下的爱情,许广平并非不知道,那个年代的社会舆论,是容不下她与鲁迅的这种爱情的。面对坚如壁垒的传统意识,面对流言横飞的中伤,她决心以自己的出击来争取个人幸福。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发表《同行者》,大胆表示不慑于“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卫道士的“猛烈袭击”,“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而在《风子是我的爱》中,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强烈的爱情宣言背后,是隐藏在许广平性格命运中的一贯底色。在爱情受到重重阻隔的日子里,许广平从来没有考虑过退缩。与鲁迅同车南下,鲁迅带着犹豫、彷徨的心态去了厦门,许广平以极为主动的方式让鲁迅打消了种种顾虑,不到半年之后,便下定决心离厦门到广州,与许广平真正走到了一起。在这段备受磨难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广州女子身上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与鲁迅居住在上海的十年间,许广平展示出来的,是与之前积极主动的现代女性形象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侧面。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体会.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妇女运动领袖到一名家庭妇女,需要何等的牺牲精神与勇气。但许广平毕竟是许广平,即使牺牲的意向已定,仍然要保留她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蒋锡金先生所写《长怀许广平先生》中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许广平始终把鲁迅收入和她自己曾经有的一笔收入严格地分开,这是她在广州教书时积蓄下来的三百元大洋,放在她自己的存折上。她是反对妇女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的,她说,当然,她不会和周先生分开,但也要设想,万一发生不得不离开的情况,她可以不依赖别人的资助,用这三百元维持自己几个月甚至半年的生活。许氏家族1772年迁居到高第街,从经商到入仕再到后来的官宦世家,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知名人物。许广平因为一出生便尿遗母腹,哭声洪亮,被认为是“克父母”。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碰杯为婚”,将许广平许给了一个姓马的劣绅家。辛亥革命后,大哥经常向她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许广平深受影响,不仅坚持不裹脚,还争取到了与兄弟们一起到私塾读书的机会,更坚决反对父亲给自己包办的婚姻。1917年父亲病逝后不久,她开始用生活独立来争取婚姻自由,与二哥商量与马家解除婚约,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出一笔钱让马家娶一个小妾替代。包办婚姻终于没有成为束缚许广平的牢笼。在天津女师期间,许广平已经接受了进步思潮,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是骨干和领导者,发动了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运动,结果杨以闹事为名开除六名学生,以免“害群”。“害群”即害群之马,鲁迅后来送给许广平以“害马”之称。学潮期间,她最重要的收获是结识了导师鲁迅。刚开始时,她与同学们一样非常仰慕鲁迅先生。不过,总是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的她,逐渐感觉到鲁迅先生并不“怪僻可怕”后,不仅敢于和他亲近,还敢于对他“淘气”,乃至“放肆”。而鲁迅也认为她有才气,颇有好感。在他的指引下,许广平开始在思想文化战线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文章。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真正公开是在广州。1926年,鲁迅南下厦门,许广平回广州,两人约好用两年的时间,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半年之后,鲁迅便应中山大学之聘也到了广州,这与他不满厦门的气氛有关,但更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被爱情吸引。据说在厦门时,陷入热恋的鲁迅晚上写完给许广平的情书后,常常等不及第二天早上,常常在深夜越过铁栅栏去寄信。到达广州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基本公开,不仅接连外出游览、看电影,有来客来访时许广平也不再回避。刚开始时鲁迅与好友许寿裳同住大钟楼,后共租白云楼二楼,许广平也搬过去同住。这可以看做是两人爱情的正式宣言。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正式开始的爱情,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人共同生活的1O年里,鲁迅的作品数量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鲁迅还特意写过一篇《如此广州》,他认为广州人迷信风气过盛,却蕴涵着一种很认真的精神,这点非常可贵,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里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马虎”。因为鲁迅形式婚姻的存在,因为两人的师生之名,从一开始起,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就注定要面临流言的中伤。鲁迅到厦门不久,北京和上海便已有一种传闻,说他和许广平同车离京,“大有双宿双飞之态”,而此时他们并没有同居。1928年,鲁迅和许广平正式同居不到半年,收到一封自称是鲁迅崇拜者的信:“昨与×××诸人同席,两人宣传先生讨姨太太,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此事关系先生令名及私德……于先生大有不利,望先生作函警戒之……”尽管面临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尽管也有过犹豫,但鲁迅和许广平最终没有选择退缩。鲁迅鼓励许广平到中山大学给他当助教:“不必连助教都怕做,对语都避忌,倘如此,可真成了流言的囚人了。”鲁迅和许广平去杭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