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明朝、清朝(1840年前)夏朝商朝西周春秋远古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代近年考试特点:1.以选择题为主,且一般与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相联系分析各种政体的特点:将古代制度与古代雅典、近代美国联系考查,将古代政治制度与今天政治体制改革,提倡制度创新与监督机制的完善联系考查将会是新的命题视角2.比较重视古代机构职能的考查,如三省六部制、宣政院等。另外,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常年考查,同时,2010年增加了对选官制度的考查。3.在命题思路上,以教材主体知识的考查为主,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规律性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侧重于能力立意。考点一商周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2、商朝(1)商朝兴衰:汤建纣亡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二、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室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被封诸侯的权利:在封疆内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4、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5、作用:①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开发了边远地区;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③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6、遭到破坏: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进一步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表现:周郑交质、楚王问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孔子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大宗与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4、影响(1)对西周的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家国一体化。三、西周宗法制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屡见不鲜。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2)对后世的影响①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王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后世的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②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王根据受封者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功劳的大小进行分封,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在自己领地内进行再分封。)(2)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互为表里。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作用。返回目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商朝(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各地,作诸侯。实行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王权和神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返回目录【高频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示例1(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解析:C。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典题例证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返回目录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返回目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外朝考点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二、原因1、政治: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政权3、理论:法家思想三、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1)起止:公元前221年嬴政开创,1912年溥仪结束(2)特点:皇帝独尊(如特定称谓:朕、制、诏、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弊端:独断性随意性强返回目录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三公九卿百官之首处理全国政务军务(虚有其位)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秦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返回目录2、三公九卿制(1)内容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群臣章奏,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虚职)②九卿: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军政要务,以备皇帝裁决。(2)特点:三公相互配合并牵制,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返回目录3、地方:郡县制(1)实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3)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作用: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返回目录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返回目录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有俸禄,不得世袭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返回目录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例](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答案]D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A.分封制B.军功授爵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解析:A项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B项普遍推行于战国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D项郡县制以皇帝任命的官员代替世袭的贵族管理地方,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解析:“家天下”体现君主专制,这是不能变更的,对应题目的“君主专制的刚性”;“公天下”表明选官制度的灵活性,适当吸收各个阶级阶层的人士进入官僚系统,相对应题目“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故选D项。答案:D西汉初期的政权机构中,丞相权力很大,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听取丞相的意见。窦太后曾想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作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中朝(内朝):由随待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如尚书、侍中等,是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成,沦为执政机构。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西汉政治制度1、中央:中外朝制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3、地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附益法”“酎金夺爵”等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4、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官员州牧。5、选官:察举制、征辟(征聘)制由上而下推荐为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