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落实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社会经济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中原寺院商品理解深化怎样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和庄园经济?(1)寺院经济:东晋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建寺院,侵吞民田,占有许多劳动力,形成免役、免税的寺院经济。寺院经济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的矛盾非常剧烈。(2)庄园经济:东晋南朝盛行士族制度,士族地主广占田地,封山占水,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征派。2.江南农业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概况:①时间和地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从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流域。②开发的表现:土地大量开垦,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③特点:各地发展,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也是重要产粮区。④影响:使南北经济,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打下了基础。江东闽江耕作很不平衡成都平原趋向平衡逐渐南移细节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必须明确的是,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接近北方,但是还没有超越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依然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奖励耕织、、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力汉族融合劝课农桑安抚流民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畜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状况有所缓解。畜牧业环境破坏(2)农业发展的表现①研制了,推广了新技术。如翻车、、水磨、二牛一人或耕作方式等。②兴修了水利。③开发了边疆地区。新农具水碓一牛一人4.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①曹魏在纺织业中心、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②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③蜀锦闻名遐迩,行销吴、魏。(2)冶铁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著称。②技术已相当成熟。③发明了。襄邑军刀百炼钢灌钢法(3)制瓷业:南方盛产,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4)造纸业: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建业、是著名的造纸中心。青瓷白瓷长安扬州5.商业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2)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3)与北方相比,南方相对比较活跃。商业商品经济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1)数学①魏晋时的数学家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有《》等书。南朝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的精确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不是世界上计算圆周率的第一人。细节点拨刘徽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缀术(2)农学:北魏贾思勰著述《》,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不是我国最早的农书,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细节点拨①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地理学家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3)地理学禹贡地域图郦道元裴秀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细节点拨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3.承上启下的文学4.大放异彩的艺术随手一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与秦汉时期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传播B.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增强解析魏晋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形成了特殊的寺院经济,这与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明显不同。B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解答时要结合这一背景分析。D3.三国后期魏国人刘徽(见右图)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下列选项中关于他的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编写《九章算术》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C.编著《缀术》等书D.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B、C两项是南朝祖冲之的主要成就,故排除A、B、C三项,而刘徽的成就是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D4.下图是我国近代著名绘画大师任伯年的代表作《花木兰》,下面关于此故事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表述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当时男女平等②反映了人民生活安定③反映了北方民族南下④反映了中原地区战争频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不能说明当时男女平等,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并不安定,因此①②应排除。答案D尝试命题1《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以下对此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江南商品经济不发达C.江南耕作技术比较落后D.江南没有贫富差距D尝试命题2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解析佛像形象的变化反映的是民族交流融合的特点,与统治区域无关,更不是对外交流,不能证明佛教影响削弱。答案A考能特训主题:要按照设问要求提取和应用有效信息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四十以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材料二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振思其弱。……又感以茫目之言,惧以阿鼻(指地狱)之苦,诱以虚诡之辞,欣以兜率(指天堂)之乐……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而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范缜《神灭论》请回答:(1)“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对封建国家有何危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3)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方法指导解答材料解析题,一定要针对试题的设问来分析材料。因为材料中的信息很多,试题设问给你指明了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目标与方向,这样可以节约答题的时间,提高效率,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如此题的第(2)问,限定在“材料二”中找背景和目的。第(3)问要求分别指出两个材料的主张,都要从材料中去获取信息,提炼答案。试做答案(1)封建国家的人头税大减。僧、尼和白徒、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不承担赋税徭役。(2)背景:佛教盛行,已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3)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务农;材料二主张僧、尼自食其力。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理解“闽人以海为田”的含义。其中,“以海”是手段,“为田”是目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福建人走向大海,开发海洋,为中国海洋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B、D三项显然不是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C2.图一、图二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图一图二解析彩绘墓砖的内容是庖厨,从图画可以看出妇女在厨房做饭的场面,即反映了魏晋时期的饮食生活状况。A、B、C三项从图中看不出来。答案D3.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是社会经济仍有一定发展。当时,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C.统治者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D.南方各朝大兴水利A4.观察下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C5.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寺院经济衰落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解析六朝时只是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而且寺院经济非常兴盛;而城市中出现柜坊是唐朝的特征。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D6.《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鲜卑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不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萎缩,北魏一度有所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C7.右图是一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瓣托碗,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A.它制作精细,不是国内所产B.它属于青瓷,因此产地是在南方C.它属于青瓷,因此产地是在北方D.它属于白瓷,因此它的产地在南方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本题中,只有B项的叙述是正确的。B8.《齐民要术·序》中写道:“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材料表明作者()①采集古今资料的编辑原则②总结资生之业的选材标准③重视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④崇尚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答题时可按备选项的中心词“编辑原则”“选材标准”“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分析材料,对号入座。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选项实际上是归纳所给材料的观点。答案D9.下图是北朝后期佛教信徒人数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是()A.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B.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C.名僧致力于传教D.佛教有强烈的欺骗性A10.魏晋时期,胡饼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家具为贵族争相使用。上述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主要是()A.民族融合加强B.生活方式多样化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D.生活品质显著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胡饼、胡床为内地人喜欢和使用,说明胡汉民族融合和交流加强。A11.通过右面《北朝持杆秤的商人》图,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A.北朝比南朝商品经济发达得多B.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北朝时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恢复D.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C12.《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明()①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②当时内蒙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③体现了北方民歌缠绵婉转的风格④属于一种新的乐府诗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D要点探究要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