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1)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2)(3)(4)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5)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反映出布尔什维克(6)评价:是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不符合俄国落后的生产力。2(1)①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2)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依旧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3)(4)(5)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3(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2)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受到相对落后(3)形成标志:1936(4)特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5)①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③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④4.斯大林体制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实验目的效果实质不同前者是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后者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注入新的活力前者存在许多弊端,造成一些社会危机,以后改革也无法改变;后者所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被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前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后者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相同①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②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③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发展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各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2009·江苏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BC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斯大林模式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答案】D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BC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解析: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因此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是“计划经济”还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答案】A考点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及其结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留下的教训。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1)②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农业方面(改革的重点)②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①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2(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进(2)①工业方面(改革的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②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3)结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803(1)改革原因:进入80年代后,苏联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为了维持苏联在世(2)经济方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但由于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政治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3)结果:1991年8月苏共党组织瓦解,12月21日,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已经解体,已有74年历史的4苏联先后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赫鲁晓夫,第二次是勃列日涅夫,第三次是戈尔巴乔夫。对三次改革异同点总结如下表:指导思想内容结果相同点都主张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都没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重点都曾放在经济领域都不同程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均未成功不同点前两次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第三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次改革侧重于农业,第二次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第三次改革重点开始放在经济体制上,后来转向政治体制第一次成效甚微,第二次前期有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第三次则导致苏联解体5.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②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④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和遏制以及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2)认识: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是事关革命成败的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3)②④改革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6.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英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20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BC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题眼:“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答案】C(2010·广州模拟)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2(3(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1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2)积极: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4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