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准则》解读与实施薛基富2018.6一、概述●什么是QC小组?●QC小组的由来?●QC小组活动的根本?●QC小组活动带给我们什么?现场和服务的质量改进:1.不开展QC小组活动行不行?—OK!2.开展QC小组活动的益处?—对症下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3.PDCA的精髓?—凡事策划在前,认准方向,想好了再做,不盲目。管理不顺的原因在哪里?1.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导致又小及大,由表及里。2.没有及时将好的做法进行标准化,员工没有按标准做。3.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没有持续改进。4.没有正确、适宜地应用统计工具。你遇到管理中的问题是什么?1.执行力不够?2.上下级沟通不好!3.部门分工不清,扯皮现象多!4.有制度,但没有人遵守!5.员工素质不高!正确认识“问题”:1.问题:现状与基准(要求)之间的差距2.好问题:蕴含着好结果(答案)的问题3.解决问题的高手:能够定义好问题的人4.问题归属:问题是有所属者的5.问题解决:问题所属者愿意解决•激烈的竞争,企业应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入手,当产品质量、成本、服务等处于管理瓶颈时,节流是最佳竞争利器。•工作改善将为企业谋求更顺畅的生产、更节省的成本、更快速的供应,使企业具有竞争力。•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没有问题,也没有一个企业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管理即围绕“问题”而展开,管理的本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绩效,降低成本。•QC小组活动宗旨——使每个岗位的员工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提高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如何认识现场改进和QC小组活动?—凡事均有可改进的空间—每个人均有改进的能力—改进企业体质,帮助企业和员工发展—尊重人性,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心情舒畅的工作场所—发挥人的能动性,开发无限潜能•改进的领域—水准的维持—水准的提升:改善/创新•你的改进为什么不如别人?—因为你看不到问题点!!!•现场改进要领,以改善自己的工作现场为着眼点:发现问题、自动自发、自我启发、全员参加、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改进的步骤:—三现主义:到现场/看现物—分析确认、查现实—具体化(6W2H)—五五法:应用5W1H分析并改善问题—5WHY原则:对一个问题,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再直接采取对策。—5W2H:5W1H+HowMuch(改善前后的成本?)改进的工具方法:—QC工具(新老七种工具)—六西格玛—IE方法(工程分析):一连串的工程调查与分析,合理化最妥善的方法。—VA/VE方法(价值分析):—ECRS法:删除、合并、重组、简化改善、QC小组与6西格玛•D—6西格玛设计(最甜最难得到的苹果)•C—6西格玛改善(用6σ程序和普遍,得到苹果)•B—QC小组活动(用QC程序、新老七种工具,伸手能摘到苹果)•A—小改革、小改善、合理化建议等(直接捡地上掉下的苹果)二、QC小组基本概念1.活动导入企业现状:全新科技给企业带来全新变化,规模、人员急剧扩大或缩小员工特点:新员工增多、技能与经验不足工作现场:标准化制定好后的实施阶段,70%由现场一线人员完成。一线人员:理解标准/规定?有无偏差?按标准/规定做?个人技能如何?对身边出现的质量问题有所发现?有无改进的意愿和手段?有效方法:QC小组活动活动目标:提高素质和技能,改变工作态度•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用“系统工程”理念,将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60年代,管理理论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在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方面,除了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SPC)外,菲根堡姆首次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M)。•1962年老七种工具(L7),日科技从运筹学、系统工程学、价值工程学等管理科学中汲取有益方法。•1977年新七种工具(N7),日科技连再提出。2.基本特征QCC涉及的技术: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专业技术(特性)—小组解决问题属于的专业技术范围。管理技术(共性)—活动程序、证据、方法、技巧等。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QC小组所涉及的管理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遵循PDCA循环★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应用统计方法质量控制/维持—使现场有关人员能确实遵守规定作业。日式管理特点:重质量维持,再进行改进。质量改进—改变目前所实施的作业方法,使结果能更好。美式管理特点:重问题解决或创新通过QCC活动使工作现场不断进步保持现状维持效果维持打破现状提高效果改进三、《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解读1.准则制定背景•社团标准管理制度出台•我国QC小组活动的开展–自1978年引进推广,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效果好、影响力大,得到企业认可、员工欢迎的活动。–我国开展时间长(39年从未间断)、参与人员多、覆盖领域广、取得成效显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QM活动。•企业的需求–得到各级组织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切实支持,建立推进机构和激励机制,活动纳入常规化、制度化。–指导企业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有程序、有方法,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QC小组作为群众性质量改进和创新的有效形式和手段,以质量管理理论和统计方法为基础,准则即是活动的“路径图”。2.制定目的•指导企业员工遵循科学的活动程序,恰当地运用专业技术、管理方法和统计技术,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活动有依据。•明确QC小组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定活动程序要求—活动要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切忌非黑即白。3.编制原则–广泛性:具有群众基础,员工参与QM的有效形式。–科学性:遵循PDCA,基于客观事实,应用统计方法。–通用性:适于各行业、各组织、各岗位员工开展活动。–兼容性:与《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等标准兼容。–规范性:用标准语言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特点:符合我国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4.准则核心内容《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活动程序要求和附录组成。明确了QC小组活动的基本原则、术语和定义、详述了问题解决型课题和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基本要求,形成适用于我国QC小组活动的指导性标准。四、QC小组标准解读1.引言0.1总则为指导组织员工遵循科学的活动程序,恰当地运用专业技术、组织管理方法和统计方法,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特制定本标准。QC小组是各岗位员工自主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和创新的有效形式。开展QC小组活动是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升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0.2基本原则a)全员参与组织内的全体员工自愿组成、积极参与群众性QC小组活动,并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作用。a)持续改进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QC小组持续应开展长期有效、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和创新活动。C)遵循PDCA循环为有序、有效、持续地开展活动并实现目标,小组遵循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程序开展适宜的活动。d)基于客观事实活动中的每个步骤应基于数据、信息等客观事实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与决策。e)应用统计方法正确、恰当使用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验证,并作出结论。QC活动基本原则示意图PDCA循环—戴明博士提出,美国没有重视,在日本得到了应用并成功。PDCA循环是一个最简单又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即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如5S)。PDCA循环这种看似简单浅显,但知易行难,长期坚持更不易。PDCA四个因素,哪一个最重要?【案例1】公安局与宗教的区别?公安局—在罪恶发芽、开花、结果后,采取措施;宗教—在罪恶还没有发芽时阻止,不让它发芽。PDCA可以避免问题发生的是P,即计划(Plan)。事先将可能会发生、不会发生、避免发生想清楚,预防在前,有的放矢。其次,在问题刚刚发生我们就找到的是检查(Check),检查就是在问题还没有很明显化时就发现(日本生产线拉红灯)!对管理者P、C重要,对操作者执行(Do)重要。做任何一件事,先要想怎么做(Plan)?出了问题怎么办(Check)?每个人、每个部门、每天都可以做PDCA。上班第一件事:我今天要做什么?—P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P我主要要检查什么?—C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C最容易出问题的人是谁?—C……初、中高级教材《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准则》与教材的变化对比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基础知识》P2QC小组定义3.1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controlcircle由生产、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员工自愿结合,围绕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团队。2.问题解决型课题4.1.4.2/4.1.4.4目标设定依据/目标可行性分析e)针对问题和问题症结,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测算小组将达到的水平。目标要与问题相对应设定目标是明确小组活动把问题解决到的程度,因此,必须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定目标。《基础知识》P654.1.5原因分析a)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进行原因分析;针对症结问题分析原因。在现状调查时,如果已经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应针对该症结分析原因。《基础知识》P65【注1】问题或问题症结“问题”,即课题,小组已将课题界定清楚,是很直接的具体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小组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分层查找问题症结;“问题症结”,即课题范围相对而言较大,小组需进一步分层逐步缩小课题范围,以找到问题症结(真凶)所在,对症下药。•查找问题症结的主要问题:⑴多次分层找问题症结的思路不清/混乱,前面分层分析找到的症结,后面无交代,又转向了其他维度找症结。⑵将不是同层次的项目在同一排列图中排列;对症结进行原因分析时,该排列图中的次要项目成了症结的原因。⑶应用排列图找症结的计量单位与课题目标不一致,无转换。•[案例一]错误案例•目标可行性分析••••••••[案例一分析]排列图排列的项目不是同一层次,次要项目“系统问题”、“操作问题”在关联图中又是症结的原因。•[案例二]错误案例•现状调查•从排列图上可以看出2015年8月-2016年1月制样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次数达37次,其中因除尘设备故障原因占到总不合格频数的81.08%,是造成制样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的主要问题。•造成2015年8月-2016年月除尘设备故障率高的的原因统计:•从排列图中可看出2015年8月-2016年1月除尘设备故障次数达30次,其中因除尘主机系统故障26次,占到总故障率的86.7%,是造成除尘设备故障率高的主要问题。•确定目标2015年8月-2016年1月与入厂煤制样班除尘主机故障对比•从排列图上可以看出2015年8月-2016年1月制样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次数达37次,其中因除尘设备故障原因占到总不合格频数的81.08%,是造成制样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的主要问题。•造成2015年8月-2016年月除尘设备故障率高的的原因统计:•从排列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8月-2016年1月除尘设备故障次数达30次,其中因除尘主机系统故障26次,占到总故障率的86.7%,是造成除尘设备故障率高的主要问题。•确定目标•2015年8月-2016年1月与入厂煤制样班除尘主机故障对比•通过调查,发现燃料管理入厂煤制样班在2015年8月-2016年1月,因除尘主机故障造成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频次6次,与我班因除尘主机故障造成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高频次26次,有非常大的差别,如果,我们能通过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将我班除尘设备主机故障次数由26次,减少至6次,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的76.92%,那么,我们就能将现场作业环境粉尘浓度就由原来的5.12mg/m3,降低至3.46mg/m3。•目标设定:现场粉尘浓度由原来的5.12mg/m3降低到3.46mg/m3。•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