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拒绝“精神荒芜”——创新学校发展愿景构建的初步研究创新学校的基本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和谐、高效、个性(分课题组长赵福庆校长语)。相对于创新教育其它课题围绕学校教育所涉及的若干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特点,创新学校建设的研究则是整体意义上的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存在状态,创新学校赖以建构的特定的理念与精神,主要是以学校发展愿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此意义上,有关发展愿景的研究,是避免学校办学流于苍白无力的必要举措,也是创新学校建设真实的活力源泉。学校发展愿景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对未来希翼的景象,它创造出了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从而使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各项活动融汇起来。要实现学校内涵、高效、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形成学校的发展愿景,愿景清晰了,学校发展的灵魂也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明了了。(参阅郑金洲先生的文章《学校发展愿景: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我们认为,学校发展愿景研究主要应从愿景厘定、愿景解释、愿景认同与执行等角度进行。以下主要以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及济南市经七路第一小学为例予以说明。一、创新学校发展愿景的厘定创新学校的活力来源于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所愿望的景象。创新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有关人员,如管理人员、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人士对于未来学校发展的共同看法或期待。明晰的发展愿景使得未来的美丽图像清晰可见,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成员现下的努力更有意义。相比于以往我们所注重的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物质性,学校发展愿景关注更多的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精神追求。发展愿景对创新学校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焦点与能量:缺乏愿景只会满足于适应,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可能产生基于学习的创新。从我们现有研究经验来看,有助于自主、创新、和谐、高效、个性的创新学校实现的发展愿景的厘定,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㈠校长自身的教育憧憬必不可少要解决“我们想要共同创造什么?”的问题,作为团队领导者的校长的个性与观点尤为重要。以学校发展愿景的直接体现形式——办学理念——为例,通俗讲,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实就是校长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实际以及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的产物。缺乏起码教育憧憬的校长,带来的只能是学校发展领导上的循规蹈矩,唯“行政”是从,把校长当作了“官”来做。所谓创新,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大抵是极难企及的。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下简称济师附小)的“尊重为本、享受教育”办学理念即带有深深的校长张萍的烙印。作为一名在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10余年、成绩斐然的小学语文教师,张校长曾连获市语文教学能手、百佳教师、省优秀教师的殊荣,教学风格以简洁干练、点拨恰到好处著称。2001年担任济南市六里山小学校长,短短两年时间,便以其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和与教师仿如兄弟姊妹的亲和力得到认可,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打造成为南部城区一颗璀璨的教改新星。用山东教育社陶继新总编的话来说,“张校长,是一个有才气,但没霸气,有和气,但不和稀泥,有脾气,但却很少生气的年轻女性”。教育,在她完全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享受,这就成为她就任济师附小校长之后提炼出“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理念的最初渊源。济南市经七路第一小学(下简称经七一小)的“学会对话、走向成功”办学理念同样与李其英校长的工作风格吻合。李校长成长于市郊农村小学,开朗大方是她待人接物的最大风格,尤其是在处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等关系方面,更是一直以来以游刃有余著称,其在原供职学校期末考核百分之百的优秀率至今为人叹服。可以这样说,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就是李校长为师、为校长的最大风格。由是观之,“学会对话、走向成功”成为李校长领导下的经七一小的共同愿景,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追求。㈡学校自身实际(风格)的调研尤为重要校长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对于教育的基本追求,也就是其自身的教育信念。但校长在领导不同学校时的教育选择却可以是具有差异的。原因无它,学校情况不同使然。不考虑学校实际特点盲目按校长自己的一套来搞,学校发展成功的可能,尤其是有活力的创新学校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考虑学校实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好调研——一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风格,尤其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活动。可以通过教师问卷或座谈、学校档案检阅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济师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早期的老校长王祝晨、老校友季羡林都是附小人的骄傲。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附小人自己习惯于将辉煌的历史埋没尘埃。“尊重为本”,从尊重自我,从尊重自己的历史着眼,从附小近代发展的历程而言,实在贴切得真,贴切得准。二是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期许,大到对学校发展大方向的建议,小到学校主色调的确定,都可以在广泛征询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共识。经七一小选择橘黄色作为学校主色调,就是在面向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通过“你最喜欢的颜色”、“你认为我们学校的主色调”等类似问题征集汇聚而来,借此蕴意“对话交流,沟通理解”所指向的和谐与融洽。㈢学校外部力量的合理借助可以提倡居高声自远。现代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设计策划,以学校办学理念系统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愿景的厘定也可以遵循同样的思路:敞开校门,广泛借助各方面专业力量,保证学校发展愿景的定位准备而富有高度。这里的借助外力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校外有关教育专业人员。在倡导打破专业教育研究与基层学校隔阂的今天,学校就自身发展问题主动与高校院所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沟通,主动吸收其智力优势,对提高发展愿景的境界将大有助益。济师附小充分发挥自己身在省会济南的优势,密切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联系。在厘定学校发展愿景的过程中,主动与有关专家联系沟通,甚至专程邀请徐继存教授、魏薇教授以及省教科所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培瑞研究员会商学校办学理念,夯实了自己办学理念体系的根基,保证了学校发展愿景的科学性、可行性。“在理念形成的过程中,专家所起的作用:既不能奉若神明,又不要仅仅把其当作修改文章的老师,关键是彼此思想上的碰撞、观点的沟通。”(张萍)二是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现在在学校文化策划领域活跃着的一部分专业策划设计人员。这部分专业人员往往具有企业文化策划背景,在专业设计策划领域多有建树,因而在其主动寻求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从与一般教育者不一样的角度思考学校发展问题。这种力量是学校可以借用的。济师附小和经七一小在学校发展愿景策划初期,都曾有过与类似设计策划公司沟通协调的经历,因而在后期的原景解释与执行环节省力多多。二、创新学校发展愿景的解释需要承认,在近些年来普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学校喊出了自己办学理念,推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但在实际办学行为中,这种理念或规划停留于口号或文本的居多,于是出现了“说是说,做是做”的“性格分裂症”。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学校在厘定发展愿景的过程中草草应付的原因以外,对发展愿景确立之后却缺乏可行性操作性的解释,应当是罪魁祸首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借助外力确定发展愿景的学校,许多时候甚至出现校长自身对于愿景的理解都谈不上清晰准确的现象。这种时候的愿景,于是就成为一句空话,许多时候往往发挥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效果:因为它使得一个本可能极吻合极可行的目标成为校长嘴里的一句空号,消磨了太多人的热情和兴趣!“理念只有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才是理念,否则只是一句话而已。现在我们提出的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如果一个学校领导只是把这些词句抄到学校的文件上面去,理念很新很好,但是跟学校贴不到一起,是两张皮。学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学校领导要宣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现。”(张萍)愿景需要描绘,描绘的愿景更需要解释。针对济师附小和经七一小不同的学校特点,我们尝试了两种侧重点不同的愿景解释思路。㈠生成性愿景解释思路针对济师附小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相对较高、自主性较强的突出特点,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愿景不应自上而下硬性解释,那样极有可能造成教师对愿景的无视甚至抵触。因此,在会同有关专家将“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理念阐释为“尊重自己,学会自信;尊重他人,学会自省;尊重规则,学会自律;尊重规律,学会自能;学会尽责,享受尊严;学会学习,享受成长;学会沟通,享受合作;学会欣赏,享受生活”之后,除了张萍校长在不同场合的口头宣讲,学校没有直接围绕理念的解释做更多的文章,而是从同期教师发表的海量博客文章中进行筛选,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故事中,发现闪光点,找到每个人每个案例与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理念的契合点,然后将找出的契合点予以归类,升华出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实现或者已经意识到的“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脉络。这种升华出的脉络未必全面但却极真实地诠释了附小人的理念,仿佛一串串珍珠,激励附小人生发出更多更生动的教育故事。至于将教师的工作信条定位为“我工作、我美丽、我健康、我快乐”,学生成长信条确定为“我乐学、我会学、我努力、我成功”,用老校长的名字命名教学楼为“祝晨楼”,将教师各项比赛奖励命名为“祝晨杯”,用老校友的名字命名艺术楼为“羡林楼”,将学生在校期间最高荣誉奖项定名为“羡林奖”,则因为是本就是师生们自己的诗意期待而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无需解释。㈡预设性愿景解释思路与附小有所不同,经七一小虽然也属名校,但在教师队伍特点上,最初还缺少一点活力,教师自主参与的意识尚未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期望从教师的现有教育教学行为中挖掘“学会对话、走向成功”理念的色彩,就显得相对困难一些。于是,我们花大气力自上而下加大理念的解释工作。除了广泛运用校园文化建设机会宣传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话教育理念之外,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对话教育的相关信息资料,精心编撰30多万字的《对话》校本培训资料,从“倾听、沟通、理解”等多个层面进行由理论到实践的介绍,将对话教育的整体框架呈现到教师面前,引导教师从中选取感兴趣的点进行反思与实践,然后将自己的体会汇聚起来形成对理念的二次解释。这种自上而下的预设性愿景解释,使教师在一开始就对学校发展愿景具有了整体性的了解,对他们理解并自觉定位具有较高的引导价值。三、创新学校发展愿景的认同与执行发展愿景解释的目的在于得到认同,被认同了的发展愿景将成为学校所有成员自觉努力的方向。两所学校没有站在发展愿景的口号前炫耀口号,而是分别结合自身实际为愿景的实现搭建跑道,创造条件。㈠重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机制活力济师附小从全员竞聘抓起,逐步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校本管理改革探索。对应地,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得到重新梳理,为学校发展愿景的执行铺平了道路。以学校制度建设为例,从“尊重”的立场出发,张萍校长主张:学校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的制度:体现管理意志的“冷”制度(如惩罚制度)、发挥引领作用的“热”制度(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奖励制度)、包含人文关怀的“暖”制度(针对教师的生活诸方面提供的各种福利。)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多内涵的制度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学校才能科学有序的发展,教师才能健康幸福的成长。比如,为了既照顾怀孕教师身心健康,又有效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几经反复,附小专门出台了“温馨的准妈妈谈话制度”,设计印发了有温馨图案、有爱心提醒的《致“准妈妈”的一封信》,便要求为提示,变告诫为祝福,从而将原本矛盾多多抱怨不断的现实问题演化为笑意绵绵心底暖暖的温馨情愫,真正让教师感受到了“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愉悦享受”。经七一小则结合自身实际,没有因学校量化管理广受诟病而迟疑,为确保发展愿景的被认同乃至被自觉执行,在第一学年采用了量化赋分管理制度,有效调动了教师积极性。㈡高度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增强发展愿景执行力济师附小创办“先锋论坛”,广邀名家高屋建瓴,以振聋发聩般的声音开启教师视听,拓展教师视野。经七一小推动“争做学习型教师”活动,将教师的学习与对话教育的基本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发展愿景为学校的校本培训提供了方向和内容,避免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只要培训就是校本的”的校本培训“无本”的尴尬境地。㈢强化课程意识,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发展愿景本身就是最核心的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