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操作技能(六年级)分水中心校刘其勇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的几种形式•本着实验操作、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逻辑分析信息的能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的重要教育手段。作为一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把实验操作、实践活动以不同的形成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一、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形式。•有些实验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演示实验,或可以指名部分学生做小帮手参与。形成:问题的提出——学生假想——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记录——讨论、思考——作出合理的判断——验证假想并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收达较好的效果。•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动手操作观察、小实践活动的形式。•有些操作、活动,要求材料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以准备,或不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进行的实践活动;一般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例如:三年级小动物的观察,六年级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的大部分内容。•三、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如果条件有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展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实验计划,实验目的和步骤的自主操作、分工合作、观察记录现象或数据信息,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可以更好的使学生逐步形成用严谨的实验方法去认识、探究科学的意识;培养并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例如: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观察实验,热的传递快慢的实验,六年级的显微镜观察叶的气孔,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等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等。•四、教师布置和指导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外的大自然或实际生活中去体会、延伸,去进行实践应用,有可能创新、小发明、小制做;学生更能够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价值,也培养了综合能力。例如: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活动;爱鸟护鸟的活动;调查和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活动等•六年级上:一单元:4课轮轴的作用实验•1、轮和轴在平面是看去,形成一大一小的同心圆,并且是固定在一起的,实际是轴是垂直与平面延伸的;许多轮也不是圆,而是个长柄,但在着力的时候,运动的轨迹是形成圆弧。•2、在实验时,轮和轴挂钩码的左右着力点,一定要在过圆心的同一水平线各自圆上为着力点,这样轮轴不会转动形成平衡。•3、如果教师自作轮轴的实验装置,为了方便挂砝码进行实验,要考虑轮和轴的半径比,最好是2倍、3倍、4倍这样的整倍数。•第5、6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1、不管是做定滑轮还是动滑轮拉动物体上升时,要缓慢、匀速,否则,弹簧测力器上显示的刻度跳跃不定,读出的拉力数据不说明问题。•2、在定滑轮或动滑轮装置静止保持平衡时,定滑轮是的拉力读数与物体重力相等,说明不省力;•动滑轮上的拉力读数是物体重力的一半,说明省力;而在缓慢、匀速拉动物体上升的时候,拉力的读数分别都要比装置静止时的读数稍微大些,要学生理解物理道理。•3、在做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时,不管是简单的滑轮组,还是有两个定、动滑轮的较复杂的滑轮组,要注意所有滑轮安装时要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拉动,线条才流畅,绳子不会脱轨,否则影响实验效果。•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相关操作•本单元的操作、实践活动材料要求比较简单,操作也较容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操做活动很适合。•1、第1课、第2课、用于做各种形状的纸片有一定的硬度,不要太柔软。•2、第3课做个拱,书上用的是西瓜,建议用冬瓜更好。•第三单元:第1课电和磁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1、电源最好用6伏的电池一对,较细较长的导线,一个开关,用较大型号的指南针,便于观察。•2、由于实验通电基本上是处于短路状态,1课电和磁、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都不要持久通电。•3、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铁钉最好用较粗、较长的,可以绕圈数较多的线圈,产生的磁力强,效果明显。•4、在做铁钉电磁铁南北极实验时,线圈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绕法,最好铁钉顺着学生视线进行绕线圈,学生在自己操作(如果没有这么多铁钉和导线,可以用小棒和胶线替代)。•5、线圈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绕法,用相同正付极电源通电时,电流绕铁钉流动的方向就刚好相反,电磁铁产生的S和N极相反。如果改变电源的正付极绕铁钉原来顺时针和逆时针流动的电流方向刚好相反,样子观察铁钉两极磁性的变化。•第3课、4课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1、实验电源与1、2课一样,由于实验通电的次数较多,建议第3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关系实验后,第4课换新的电池,效果才不受影响。•2、第3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关系实验,线圈圈数增加幅度要大,比如,20匝、40匝、60匝、-----。所以导线要准备足够长。这样磁力变化才明显。•3、第4课实际上是让学生选择两个不同的假设;及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钉的粗细关系实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通电电流大小(强度)关系的实验。做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钉的粗细关系实验时,铁钉的粗细变化要明显,用一对电池;做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通电电流大小(强度)关系的实验时,就没有不要两个电池开始,1个、2个、3个这样增加就可以了。•第5课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实验•1、实验是在学生对小电动机进行充分的拆卸、观察,认识了小电动外壳、转子和后盖的基本结构以及基本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装操作实验。•2、改装的方法:实际是就是用一个小电动机的转子部分取出来,另外安装支架,注意安装时,转子的轴穿过支架后能灵活转动就完成了。手上另外拿的磁铁就代替了原来的外壳,手上操作磁铁方向的改变模仿了后盖电刷的作用。电源用6伏电池一对。•3、为了能更好的观察转子转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在转轴上安装个小风扇。•第6课电能和能量•1、这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能量相互转化的图片和图示和电能转化的调查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的基本概念、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表面是看教材是没有安排和要求具体的实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如果仅是教师讲解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可能还不够。•2、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结构合理设计安排有些更直观、学生喜欢和能够充分体会的小操作、小活动。例如:(1)教师设计个瓶口导有细玻璃管的烧瓶,加30-50毫升水,用酒精灯给它加热的装置,加热达水沸腾后,蒸汽从细玻璃管口处冲出来,让小风轮转动。这样的简单实验过程,实际是就包含了这样的能量转化过程。•-------热能----------动能•化学能转化转化•-------光能•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课外实际操作活动•围绕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生长环境等特征的不同,体现植物的多样性这个主题;也是植物分类的根据;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课外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必要的,也很有意义。•一、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1、绿色开花植物草本植物一般根、茎、叶和花齐全,完整。如果有的植物茎太长,可以取一段。•木本植物一般茎、叶、花齐全,可以不要根。•2、绿色不开花植物的植物:有藻类、苔藓类和蕨类,一般采集蕨类植物,还是根、茎、叶齐全完整,叶上面有繁殖器官孢子囊最好。•3、采集时,要记录采集的地点,生长环境、和日期。•4、采集较多品种的标本,装在专门的采集箱和用纸箱代替,这样才不会挤压,保持完整。二、植物标本的制作基本方法1、整形和脱水干燥处理:每个标本剪去多余的枝条,叶•的着生方式完整就可以了,冲洗干净根部的泥土,擦净叶是的污迹。•2、用吸水较强的草纸和废报纸代替进行定形和干燥处理理。在纸上把标本的每片叶和花尽量展开,注意叶片要有几片进行翻转,上下叶面都可以看到。花,当然是花心为正面。盖上吸水的纸,每隔5—10张又放一个标本,依次进行完毕,用标本夹压紧,最好放在阳光烘晒。一般2天换一次纸,更换3-5次(根据植物含水量灵活处理),以标本基本干燥、基本没有变色、没有发霉现象为标准•三、标本上台基本方法:•1、植物标本的台纸,专用的较贵,可以用较硬的废纸片、纸盒为材料剪取,一般A4纸大就可以。•2、把标本按定形的样子,适当整理下,一般摆放在台制中央位置;用胶水沾叶片和花片,用胶布和透明胶合理固定枝条,茎和根部。•3、在台纸的右下角贴上标签,对于小学生,标签一般只要有录采集的地点,生长环境、和日期、植物名和采集人就可以了,不要求进行分类。教师可以统一设计标签,分发给积极制作标本的学生。•动物标本的制作基本方法。•小学生制作动物标本,一般是采集制作昆虫类。•1、采集:用专用的昆虫捕捉网,(可以自己做),要求完整,放小盒子自然死亡。•2、含水量较多的,例如:蟋蟀、金龟子、蚱蜢要进行脱水处理,用高度酒精脱水后晾干。•3、整形上台:•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做个简易的显微镜的制作•不仅要以某个平面的图形作为参照,调节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安装在圆柱的时,还要考虑离纸同上下口的距离,如果下面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离观察孔距离超过了成清晰的像的距离(物距),不管怎么调整,也不会看得清楚。•第5课、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一、临时观察装片的制作:•1、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装片,常见的有撕片、切片和涂片这样几种。•撕片:把动植物某部分用手撕拉的方法,自然形成的,取其中厚度,宽度等较合适的小块制成的。例如:叶的表面气孔和叶绿体的观察,动物肌肉细胞的观察,•切片:把动植物某部分用实验刀片切成较簿的簿片制成。例如:植物根、茎、叶的横切面的观察,涂片:把动植物某部分去下,直接均匀的涂在载玻片上制成。例如:血细胞的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观察,马铃薯淀粉颗粒的观察。•2、临时观察装片的基本要领:材料染色和上片:根据需要用化学染色剂滴入装材料的器皿中,进行染色处理再上片,要求尽可能平整,均匀放在载玻片的中央。盖片:盖上盖玻片,要求尽可能没有气泡产生,气泡会影响观察效果。吸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也可以在吸水的过程中,消除气泡。•二、显微镜的观察操作:•关于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显微镜的拿放,以及使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书上有较详细的叙述;这里操作的简单补充说明。•1、对光时,光的强弱的选择:•光源一定,一般较透明、较簿的材料用弱光,及光圈减小;不太透明或较厚的材料用强光,光圈增大。•2、物镜的选择,一般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如果需要看更细微的结构,改用高倍镜,不能直接用高倍镜,这于观察的合理顺序有关系。低倍镜观察视野大,看全面,也好选择进一步观察的观察点;选择好最佳观察对象才改用高倍镜观察更细微的结构。•3、调节准焦螺旋时,不可以从上向下调。为什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相关实验、操作•第4课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实验•这是个弱碱和有机弱酸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实验操过程比较简单,只是在当反应进行一定时候,有足够的气体产生后,为了验证是什么气体,就快速移开玻璃片。应该较慢的移动一小半,在燃烧的火焰伸得进去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不知道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是比空气重还是轻呢?如果是比空气轻的气体,玻璃片完全移开,几乎都跑掉了,从逻辑是这个道理。•第7课铁生锈的快慢的实验•1、这个实验需要足够长的时间(2-3天),建议教师在课前几天就开始做,可以按不同的条件编好号,放在教室的观察角,让学生共同观察。在再课堂上展示,讨论。只要认真做了这组对照实验,结果很明显。•第三单元宇宙部分的相关实践活动和观察活动•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不管是模拟实验还的观察活动、•制作活动,大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建议:1、以学生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指导课后实践观察结合。•2、第3课造“月球上的环形山”模拟实验活动;第4课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的探究模拟实验活动;小制作,制作活动观星图等,只要材料准备充分,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应该不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