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幼儿园环境第一节幼儿园环境概述第二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第三节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一、幼儿园环境概述•(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广义的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外部环境和幼儿园内部环境,幼儿园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等,也包括社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等。•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就是指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是幼儿教师和幼儿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幼儿园物质、心理环境的总和。•(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1.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物质环境是教师与幼儿活动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质量。•2.心理环境: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弥散在活动中的心理氛围。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等等。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认同与归属感。•3.文化环境:幼儿园文化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生活制度与常规要求、幼儿园的历史与传•统、风气等。•二、幼儿园环境的意义(一)幼儿园环境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活动效果(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三、幼儿园环境的特点(自学P136-137)•1.环境的教育性•2、环境的可控性•四、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1.物质因素•2.精神要素(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人的要素: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首先,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构成幼儿园环境的要素之一。其次,幼儿园的各种环境都是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精心创设与控制的。•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第二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二)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创建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三)幼儿参与的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首先,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其次,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四)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一般做法是:•1、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2、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五)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第三节: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一、准备环境•(一)让环境蕴含目标•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三)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能发表意见,动脑动手;教师预想的各种计划、打算、设计等,只要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参与的,应当尽可能地将之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决定”。•二、控制环境•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怎样来控制环境呢?•1、诱导幼儿进入活动;•2、帮助幼儿展开活动;•3、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4、帮助幼儿结束活动。•三、调整环境•环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小班环境布置设计方案•《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结合《丰收啦》这一主题,制定环境布置方案: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传统观念中的环境创设:重墙饰轻区域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长时间不更换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根据幼儿特点和需要考虑的方向发展关注幼儿的自身价值关注环境创设对幼儿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一、注重环境创设的关联性在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密切相连,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基本经验以及幼儿发展的需要来创设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注重环境创设的关联性例:小班《甜甜蜜蜜》主题活动一、注重环境创设的关联性例:小班《甜甜蜜蜜》主题活动一、注重环境创设的关联性例:小班《甜甜蜜蜜》主题活动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1、空间的丰富性例:《金秋喜洋洋》主题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1、空间的丰富性例:《金秋喜洋洋》主题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1、空间的丰富性例:《金秋喜洋洋》主题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2、内容的丰富性例:《亮眼看世界》主题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2、内容的丰富性例:《亮眼看世界》主题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3、材料的丰富性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3、材料的丰富性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3、材料的丰富性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3、材料的丰富性二、注重环境创设的丰富性3、材料的丰富性三、注重环境创设的实效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使环境创设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三、注重环境创设的实效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使环境创设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三、注重环境创设的实效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使环境创设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三、注重环境创设的实效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使环境创设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四、注重环境创设的生成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换,随着幼儿的“生成”而拓展。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四、注重环境创设的生成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换,随着幼儿的“生成”而拓展。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四、注重环境创设的生成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换,随着幼儿的“生成”而拓展。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四、注重环境创设的生成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换,随着幼儿的“生成”而拓展。例:大班《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点评(蒋莹:湖州市学前教育分会会长):一、观点报告所阐述的观点清楚,一目了然。即: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紧接着并就环境创设提出的必要性从两个不同层面进行了分述。一是,就事论事地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讲——环境创设等同于环境布置,具体表现在1.重墙饰轻区域。2.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3.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4.长期地不更换。二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的需要——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期间抓住了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1.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2.《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环境布置与幼儿年龄特点,关注幼儿自身价值、注重其全面发展等。以上分析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二、在提出以上观点后,重点就围绕“怎样进行环境创设?”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概括了应注意环境布置的四个方面,即:关联性、丰富性、成效性、生成性,并在每一块中结合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展示(见课件),如例举关联性时,讲到了其教育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童趣性,又如例举丰富性时,讲到了空间的、内容的、材料的等。同时,这四个方面也基本概括了主题活动中关于环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足以可见,这是具体实践者多年来不断实践研究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三、整个报告主线比较清楚,尽管从文字表述上没有概括(这应该是一个缺陷),但是从其内容看,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主题活动内容是生成环境布置的基础或者说是媒介,反过来说适合的、适宜的、丰富的、巧妙的环境又为幼儿的主题活动开展提供了进一步生成拓展的空间。四、欠缺的是:如果在创设主题活动内容和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布置过程中,能突破现状有所新意和更多的创意,并在观点报告中能更多地显现出来,则能使报告更生动,意义也将会更深广(就安吉目前的区域活动开展情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五、几个概念需要梳理(分科教学幼儿园课程)1.幼儿园课程是一个概念,它可以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分科教学属学科中心课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因为生活是他们的现实背景。由此决定了幼儿教育不可能严格地分门别类,而应是综合的整体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之间要有机地联系,相互地关联,这种有机联系能促使幼儿不同经验之间的迁移。但是,很多时候学科是实施课程的一种重要手段,有规律有逻辑的知识,是主题脉络开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利器,所以完全将学科视为课程整合的“敌人”,同样会让我们的教育陷入混沌中。教研活动:•一、对环境进行调查;•二、以课程为中心,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1、环境应有变化;•2、环境应有助于个人探索•3、环境应与课程从分离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