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九龄“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1、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2、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3、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4、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作者介绍唐玄宗开元时宰相,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首倡唐诗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后人评价“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望月怀远》诗歌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都在想念着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2、“生”字好在哪里?“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与张若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4、“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有含蓄、蕴藉的美感。)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怨”什么?为何“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感受如何?“怜”“露滋”有何意味?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意境。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明月何皎皎》)。2、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写景抒情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七、八句写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业布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