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比大于旱地。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黑钙土棕壤灰壤水稻土砖红壤土居性微生物本身也存在互生、共生、拮抗现象根圈(rhizosphere)或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根土比一般在50~20之间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称为菌根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常用土壤密度值:2.65克/厘米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土壤容重:单位原状土壤体积的烘干土重g/cm3土壤孔隙度(孔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单位为毫米。土壤的真实孔径往往无法实际测定。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含量。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土壤团粒结构体:土粒相互团聚成的近似圆球状的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土壤粘结性: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相互粘聚在一起的性质粘着性: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能力。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适耕期:适宜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质地偏粘重,吸湿水量大,质地偏砂性,吸湿水量小)最大吸湿量:干土在近于水汽饱和的大气中吸附水汽,并在土粒表面凝结成液态水的数量。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量的土壤含水量。凋萎系数(萎蔫系数):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萎蔫系数或临界水分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以土壤容积含水量(容积%)或水容%表示之。相对含水量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土壤有效水范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基质势:基质势是由土壤颗粒(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渗透势:土壤水中的溶质所引起的水势变化。压力势:土壤在饱和状态下呈连续水体,土壤中水分还要承受土壤水体的静水压力,其水势与参比标准之差,称为压力势。重力势:重力势是由重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在非盐碱土即基质吸力或基质势)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即土壤含水量)作成的相关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称土壤持水曲线。(这个曲线是用原状土样,测定其在不同土壤基质吸力下的相应含水量后绘制而成的。)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饱和导水率:土壤所有的孔隙都充满了水时,水分向土壤下层或横向运动的速度土壤非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冻后聚墒现象: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冻后聚墒”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该土壤的含水量和冻结的强度。含水量高冻结强度大,“冻后聚墒”就比较明显。)土壤气态水的运动表现为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水汽扩散运动的推动力是水汽压梯度。土壤有效水:在土壤所保持水分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水称为有效水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从完全干燥到饱和持水量,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及水分与土壤能量的关系,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即代表一定形态的水分,表示这一阶段的水分含量叫“土壤水分常数”。土壤入渗: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但也不排斥如沟灌中水分沿侧向甚至向上进入土壤的过程。(无论表土下是砂土层还是细土层,在不断入渗中最初能使上层土壤先积蓄水,以后才下渗。)土壤水再分布:土壤水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土面蒸发:土壤水汽进入大气的过程。当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称为潜在蒸发强度。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由水势引起水由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l)。其单位是J.cm-2.s-1.℃-1。(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土壤呼吸:由于土壤空气中O2的分压总是低于大气,而CO2的分压总是高于大气,所以O2从大气向土壤扩散,CO2从土壤向大气扩散,正如人断呼出CO2和吸进O2一样,故有人称之为“土壤呼吸”。呼吸系数:土壤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速率。土壤氧扩散率:每分钟扩散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层的氧的克数(或微克数)称为氧扩散率(g/cm2/min)。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物质移动的机理分:有溶迁作用,还原迁移作用、螯迁作用、悬迁作用和生物迁移作用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粘化率是指粘化层中粘粒含量与淋溶层或下部母质层粘粒含量的比值2:1型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的比表面积越大。永久电荷: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可变电荷: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固体颗粒表面的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的负电荷愈多,吸附的阳离子数量就愈多;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密度愈大,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愈多,则离子吸附得愈牢。M3+M2+M+;Al3+Mn2+Ca2+K+;Rb+NH4+K+Na+Li+第一类是氢离子和铝离子,它们是致酸离子,与土壤的酸度有密切关系。第二类是其他的一些金属离子,如Ca+2、Mg+2、K+、NH4+……等,在古典化学上,它们都称为盐基离子。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有吸附的阳离子的百分比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用CEC:是指土壤溶液为中性(pH=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cmol(+)kg-1)不同的粘粒矿物对负吸附的影响也不同,他们递减的次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NaOAc溶液)浸提,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