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期主题: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一、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形势(一)政策持续支撑,工业化和信息化进入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2007年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2012年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国工业化和信息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工信部为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发展,陆续推出如《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等具体指导意见,并与2010年启动实施了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4月,工信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化深化融合的若干意见》,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作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发布了国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思路及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了关于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截至2013年上半年,工信部批准建设了16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同时确定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218家企业为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努力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途径模式。相关政策深入的同时,相关标准制定与评估工作也相继开展。如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11月推出《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评估规范(试行)》,2012年就组织开展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并组织实施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区域评估工作。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为推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2011年国家颁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明确提出了以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二)两化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途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新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3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突破工业化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三)两化深度融合为区域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新方式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多年来,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要素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偏大,工业能源消耗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从能耗水平看,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在10%左右,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大约占世界的一半。从资源保障看,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因此,未来我国各地区亟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工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缓解区域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其主要表现有四条路径:利用管理信息化,提高用能监控能力;利用装备信息化,减少设备用能和资源浪费;利用生产过程信息化管控和工艺流程优化,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利用能源管理和资源消耗管控信息系统,促进在线监测。因此,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4(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领域持续拓宽的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两化融合”不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创新、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未来我国应重点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融合、技术演进的融合和管理体系的融合等多层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建设新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国应顺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工业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5二、两化深度融合国内典型地区经验为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我国采取了政策引导与重点工程带动相结合的双向推进措施。2008年10月和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批复了上海市、重庆市、长株潭城市群等十六个地区作为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各两化融合试验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将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搭建公共平台、推进项目建设等工作作为主要抓手,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重庆:系统谋划,分层次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12月,重庆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09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编制了《重庆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重庆市推进两化融合围绕“驱动工业由大到强、衍生新兴信息服务业、形成自主发展机制”三大战略目标,以“开放性、耦合性、多样性、效益性、生态性”六大环节为突破口,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突出体制创新在融合中的动力因素、突出融合与分离这个工作重心,加快建设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工业战略转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努力探索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地区两化融合新模式。重庆市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两化融合工作。一是工业主导行业6信息化,重点围绕材料加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工业主导产业,推动工业主导行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重点围绕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性产业,培育壮大面向工业的信息服务业。三是优化政府工业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经济运行监管、诚信体系建设、财税管理,实现信息化与政府管理服务通道、平台、政策体系融合。在推进过程中,重点推进以六大“融合”工程、两大“分离”工程、一大综合性工程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发展战略。“融合”工程: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开发工程、工业装备数字化提升工程、供应链信息化工程、信息化节能减排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工程;“分离”工程:机构分离与业务流程重组工程、嵌入式软件产业培育工程;综合性工程:信息产业腾飞工程。形成了四大专项政策和五大配套保障措施为核心的两化融合政策措施体系。四个层面专项政策包括资金、税收、重点扶持和奖励政策,五大配套保障措施包括理顺推进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化投融资、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两化融合的深化推广,重庆市工业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工业总量快速提升,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0%,到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11459亿元。同时,全市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已发展成为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市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有力提升。重庆市对于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协同作用。通过政府主导,建7立健全两化融合产业发展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兴产业发面的积极作用。第二,在前期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为两化融合指明方向。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等,制定推进两化融合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推进两化融合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以及相应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二)佛山:政府、市场、企业三方聚力,推进重点产业两化融合2009年4月,佛山市及顺德区被确立为珠三角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09年,佛山市政府相继出台《佛山市信息化发展“3+1”规划纲要》、《佛山市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等政策指导佛山两化融合的建设。2010年,发布《“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佛山确定两化融合的推进思路是:立足佛山产业特色和布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为追求目标,抓好一批两化融合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凝聚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在政府层面,发挥引领作用,进行决策支持。启动建设一批“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扶持发展一批传统产业信息服务提升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筹建一批产8学研创新联盟,推进行业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推广能耗排污监控和管理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企业节能减排。在企业层面,确立根据行业特点分类推进两化融合的策略。装备制造行业、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四个行业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对于装备制造行业,推动制造业向系统集成、设备总集成和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广东省射频识别(佛山)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及产品设备,构建城市无线接入网络,推进新一代数字电视普及应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拓展和完善覆盖信息技术、信息传输、信息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对于绿色能源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物监控和清洁生产。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佛山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信息化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提升了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传统企业由“传统制造”到“服务制造”、“先进制造”的转变;激发了自主创新活力,加速了“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的转变;提升了节能减排能力,将节能降耗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素质;催生了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光电显示产业基地。佛山在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前引领、制造先行、高度融合、转型跨越”的“佛山模式”。9佛山模式对于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政府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自觉超前引领和主导两化融合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全领域的应用,表现出高屋建瓴的态势和坚定决心,为城市两化融合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心和支持。第二,对于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传统企业为主的城市,政府应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电子商务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柳州:聚焦重点产业,借力两化融合,发展“智慧产业”2011年,柳州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柳州市紧紧围绕“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元、工业再翻番”的战略目标,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由“354”向“543”的调整,“柳州智造”品牌提升作用的增强,推动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促进了一批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推进了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